从收到腐烂水果到假水晶、假茅台酒,一系列事件让电商成为被消费者投诉的重点领域。
“互联网+”在带来经济新热点,让消费者尽享便利、低价的同时,也遭遇了诸如假货泛滥、支付环节存安全隐患、配送体系不健全、投诉处理效率低等问题。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假货横行是最令人痛心疾首的。假冒伪劣产品之所以在电商中屡禁不止,与网络交易平台主体准入把关不严、盲目追求增长速度有关。同时,网上假货泛滥,仅靠电商,恐终究是扬汤止沸。政府、电商和消费者应三方合力,尽快祛除电商发展中的“毒瘤”,以促其更快、更好发展。
网络购物乱象多
当网络购物成为人们日常购物的方式之一时,电商售假的丑闻也随即频繁被曝光。
知名电商唯品会深陷销售假名酒的风波——从去年年底曝出的假茅台,再到今年1月又被曝出假五粮液。在其1月8日回应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购的正品率尚不足六成,在消协组织受理的2万多件远程购物投诉中,网络购物占比达到92.3%。
不同于传统零售业,违法成本过低使得电商平台深陷假货泥潭。不只是对商家,售假对平台而言同样违法成本很低。商务部研究院信用与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韩家平表示,违法成本过低是第三方电商平台涉假的重要原因之一。售假除了对大型电商平台名誉会造成很大损失外,对一些中小型企业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据了解,对商家进行下架处理后,平台并不会负有更多的连带责任。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认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电子商务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尽快袪除假货泛滥这颗“毒瘤”。对政府而言,应该尽快完善电商监管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维护电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对电商平台和网店而言,则应该严格网店的准入标准,严守诚信经营原则,努力实现“双赢”。同时消费者也要在网购中保持理性,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只有尽快形成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合力,才能彻底铲除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土壤,电商大发展的基础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同时,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网络平台商为了争夺客户数量,盲目追求增长速度,对证照不全、信用缺失的网店也故意“网开一面”,导致准入门槛过低,鱼龙混杂现象泛滥;由于电商平台上的物品只能通过商家上传的图片和宣传文字来作判断,这就造成了网购消费者无法直接接触物品来判断商品的真伪,给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网络以可乘之机;而目前由消费者主动评级的制度也导致“水军”横行,信用评级扭曲失真问题突出。此外,有关监管部门多头管理、职能不清、处罚不力,增大了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好消息是网售假货问题将是今年工商部门重点治理的对象。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表示,针对网络售假问题,国家工商总局目前已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办法,如监管抽查、界定七天无理由退货范围和标准等,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企业的信用系统。据了解,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自2014年上线以来,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展开建设试点。张茅称,计划今年底,将完善国家企业信息网,真正起到建立企业信用制度、规范企业行为的目的。同时,还将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和违法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