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二次元成为了 内的45亿日元票房。万年小学生江户川柯南的侦探冒险似乎开始黯然失色。而此前该系列在国内引进历经坎坷,最终得到的票房数字也只能用“吃力不讨好”来形容。
这或许还有一个相当尴尬的理由。出于某种原因,日本电影的引进方式都是批片。这种模式可以阻断国外片商分成,却往往受限于时间因素。大部分影片在引进的时候,日本本土已经释出了DVD、蓝光等资源。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是“火影文化”很感兴趣的粉丝,极有可能会选择先睹为快。事实上,我的朋友就是打算在网盘上看《火影忍者》的。
国内外动画的双重狙击
而无论是与好莱坞动画还是国内动画,竞争于日本动画而言都是件困难的事。好莱坞无疑拥有着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和产出体系。我的朋友刚刚看完了《功夫熊猫3》,对梦工厂、迪斯尼和皮克斯的技术精细推崇备至。他觉得好莱坞的动画已经是一种“表演”。“《功夫熊猫》从具体到大远景的跑龙套角色,都有用心在做。”
以往,在迪斯尼的动画中,人物嘴唇的抖动、眼睫毛与瞳孔的微微张开,都被用以证明好莱坞CG技术的高度成熟。而一直不以写实取胜的日本动画则偏向故事。但在技术整体升级的动画工业,日本似乎也无法避免CG化的动画制作趋势。而日本在这一新领域中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笨拙。
在日本发布的《2015动画产业报告》中,全CG时代被行业公认为未来的趋势;但日本并没有做好应对这一趋势的硬件准备。去年以全CG技术制作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被批评“口型对不上”;即将亮相的《圣斗士星矢:圣域传说》则被诟病画风违和。
而克服了技术短板的《大圣归来》与《小门神》再次证明了中国动画在低幼化市场以外开拓的决心。可以不夸张地说,在《喜羊羊》、《熊出没》与田晓鹏、王微的追击之下,日本动画原本依赖粉丝群获取票房的生存模式正在遭受考验。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事物的流行法则。在他看来,有三点是一项事物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能够充当意见领袖的个别人物;事物本身的附着力因素;以及能够让事物生存如鱼得水的环境威力。
但这三项因素或许已经缺失了最后两者。“情怀大于内容”已成为这几年评价《起风了》和《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主要标签;在环境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因素,中国对于日本电影一直冷淡处理。
即使是作为人物因素的中国二次元群体正在茁壮成长,其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令人大跌眼镜的。具体分析可以牵涉到人们总是以与众不同的小众状态而自豪的社会心理学。在B站宣布进军商业化,并进一步向三次元的“现充”们开放时,许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们普遍认为这是在摧毁他们的梦想乐园。
如何挽救“2016危机”?
但日本动画却不得不在这种绝望中持续挺进。一个原因是在日本动漫行业里普遍提及的“2016危机”。日本动画发展已经触及行业天花板。近年来日本的动画作品数量及总制作时长不断增加,使得一线制作人员超负荷运作。然而各制作公司与工作室的营业额却鲜有增加,有人认为这一失衡现象有可能在今年导致市场崩盘。
而更远一步,中国的票房市场已经成了好莱坞最为重要的海外市场,也在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即使这些舶来的本土票房冠军大多能够在东京银座的豪华电影城中呼风唤雨,但面对海外市场,它们或许需要换个新思路。
很快,《圣斗士星矢:圣域传说》即将上映。但愿这部动画的票房成绩不至于辜负童年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