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事物有着极其强大的社会基础,也为网络词汇的正确使用创造了条件。不过,民意支持只是一个方面,同时也为把关门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网络词汇进词典 无可厚非,然而如何做到技术上的把关,才是当前最亟待解决的课题。 中国 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6%的受访 者会频繁接触网络用语,66.9%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57.5%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62.1%的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 词汇收进词典。(7月19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出现网络新词汇亦在情理之中。不过,词典作为一种严肃的工具书,保持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当是其基本原则。因而,对于一个网络词汇,是否应当收录进词典之中,应有最基本准入原则,而不能洞门大开而无所限制。而如何界定一个网络词汇是否“有意义和创意”,不能仅凭民意决断而应进行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程序把关。
究竟是“失之于严”还是“失之于宽”,对于网络词汇的进入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可否认,一些网络词汇确实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加上其新颖性、有趣性和新鲜感,也加快了其流行的速度。不过,速生的东西也往往是速朽的,再加上网络的猎奇特性,使得“创意十足”的网络新词,往往没有多少文化内涵和底蕴基础,自然也就没有了绵绵不绝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词汇必然会不断的出现,并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与注脚。收集和归纳这些有意义的新词,也能让汉语得到丰富与发展。不过,作为严肃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做到严谨、科学、合理应是其恪守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