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科技3月10报道 记者 心月】又是一年两会时。今年的两会上,教育依然是最热话题之一。
“借助现在的互联网化手段,在 中国 完全具备了率先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条件,”“教育的不公平根源在于资源分配不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能填补这个鸿沟”……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就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呼吁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加速教育资源的普惠化。
高领:教育不均应如何破局?
据了解,目前我国教育不均等主要表现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比如,区域间教育资源不均等,东部教育资源优于中部,中部教育资源优于西部;以及因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群体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建议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打破教育资源不均等的鸿沟,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高岭代表认为,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教育部2月份发布了《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核心目标是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占普通教室比例将达到80%。
“随着国家对教育公平化的重视,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学校硬件条件已经有了改善,但软件方面比如优质的教学资源等还是比较稀缺,而通过‘互联网+’手段能得到部分改善,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一定要重视互联网在教育普惠化过程中的应用。”
高岭代表建议有关方面积极推动慕课和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鼓励并支持各方参与在线教育事业。
他认为,通过慕课这种基于网络、针对大众人群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一个方面能够提供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地处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顶尖学府的教育。据了解,国内最大的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汇集国内最好的高校(985高校,包括北大、浙大、复旦等)优质课程,目前课程数量近2000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慕课手段加速教师培训来提升优质教师资源的供给,例如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法(Flipped Classroom)在国内外受热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为不少教师选择的先进教学法,中国大学MOOC上北京大学汪琼教授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课程已经开设十一期,累计培训教师16万多人次。
李晓明:如何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一直是两会上教育类的热门议题,之前不少代表委员们建议延长九年义务教育到学前阶段或者高中阶段,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提出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基于我国的制度优势,通过互联网化手段,配合机制创新,在中国可以率先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李晓明委员表示,目前中国有70%左右的年轻人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一般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传统方法满足部分需求,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已经出现了全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其中慕课是基于网络、针对大众人群的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在全球数年的积累与发展,再过两三年,慕课课程将到达5000门这个重要门槛。
“5000门课是个什么概念?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课程总数也就大致如此。当互联网上有了成千上万门慕课,我们不难意识到两点:第一,其中有足够多优秀的课程;第二,将若干相关课程(不一定来自同一所大学)组织成各种有意义‘套餐’的可能性会很大。在这样的视野下,我们看到在中国率先实现一种‘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机遇,让每个愿意学习的年轻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一种系统化的高等教育,其实践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闪光的元素。”李晓明委员表示,这次两会他的提案之一就是在进一步建设慕课的基础上超前布局,实施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他建议首先国内的大学可以将优秀课程彻底开放出来,并形成每套20门左右的基本高等教育套餐;然后免费向社会上的年轻人开放,进行套餐学习后给予结业证书,作为求职简历的一部分予以认可;最后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为这样的学习提供有意义的附加服务,例如适当的面授辅导、师生见面、有监督的考试、身份认证等,进行创新的学历衔接,对于这类服务产生的额外成本,可考虑给予补贴。
李晓明委员认为,全面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不仅是扩大高层次教育规模的问题,更是我国在借助全球化浪潮获得蓬勃发展后,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社会分化严峻挑战的基础保证。
与此相呼应的是,现实中已经不乏通过慕课手段获得基本高等教育的案例。“很感谢慕课,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够学习,还能圆我心里一直期待的大学梦。”来自河南的郑创通是一名高考落榜考生,目前身患全身肌肉损伤粘连和乙肝,在这种情况下,他边工作边自学,每天在工作的诊所学习到深夜,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完成了56门大学课程。
樊一平:通过慕课推进民族理论政策教育
“有效利用慕课这样的互联网手段,充分整合民族院校改革探索与持续创新的成果,带动普通院校全面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樊一平提出这样的观点。
樊一平教授表示,在全球化浪潮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下,体现民族差异性、独特性的民族主义也再次形成世界性浪潮,与全球化的发展相伴而行, 英国 脱欧、特朗普当选等等,这种特征在2016年尤其明显。新形势下加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育,普及民族知识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要求:“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下同)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
然而至今,除了十多所民族院校和几个自治区的普通高校外,全国数以千计的高等院校尚未系统开设民族教育方面的课程。其中的原因,除了历史惯性导致认识不足之外,许多普通高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受限于民族教育资源的缺乏。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三大教育改革方向。涉及到民族教育方面的改革,利用慕课等互联网化手段增加教育资源广泛覆盖或许是一个方向。”樊一平教授表示,这次两会他带来了《关于“精准发力,突破普通高等院校民族理论政策课程的开头难”的建议》,明确向有关部门建议,加快利用慕课等方式,普及民族理论课程建设和民族文化教育。
据悉,代表委员们提到的“慕课”这种互联网化教育模式出现于2008年,是一种基于网络、针对大众人群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已经成为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2012年兴起即得到全球的积极响应,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了Coursera平台,随后MIT也推出自己的慕课平台edX。
与传统视频课程相比,慕课课程的明显优势在于它的互联网基因更强,注重开放性与互动性。相比传统课程视频,慕课中还加入了测验、讨论、考试等丰富环节,更好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李晓明教授这样描述慕课,“目前,标准慕课是互联网支持下大规模人群参与,以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而成的网络课程,一门慕课常有几十段讲课视频,穿插着上百道作业练习、几千条论坛帖子,上万人注册学习,历经6~12周,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从教学角度来看,慕课非常接近一门现实课程,在成效和反馈方面具备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