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产不丰收 新余蜜桔急坏果农
新余新闻网11月15日讯(文/记者 陈玉霞 赖娇健 图/记者 凌厚祥)“忆往昔,新余蜜桔让世界尝到甜头;看今朝,新余蜜桔使果农欲哭无泪。”11月13日一早,市民向先生像往常一样刷微信时,这条朋友圈引起了他的注意。发这条朋友圈的是蒙山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多次摘得“桔王”桂冠的丁友生。众所周知,新余蜜桔是我市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是新余特色果业的支柱产业。去年坐在树下就能卖光,让果农喜笑颜开的新余蜜桔,今年遭遇了何种“变故”,让果农欲哭无泪呢?为此,13日,记者来到渝水区人和乡一探究竟。
图片说明
①丁友生的果园是全省残疾人种养殖业扶贫示范基地。
②果园装有太阳能杀虫装置。
③蒙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这里适合种植蜜桔。
④果园堆满了刚摘下来的桔子。
⑤果农看到桔子面露愁容。
⑥丁友生向本报记者讲述蜜桔销售情况。
丰产不丰收
“桔王”愁销路
走在前往渝水区人和乡的村道上,沿途随处可见成片的桔林。由于刚刚下过雨,“梨花带雨”的新余蜜桔像一盏盏橙黄色的小灯笼挂在树上。眼下正是新余蜜桔采摘期,而作为一个有着4000多亩新余蜜桔种植面积的人和乡,一路上记者几乎没有看到装桔子的货车经过。只有少数几个果农零零散散地采摘、称重、包装……
“你报个价,你说多少就多少……”在蒙山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丁友生正通过电话和客商谈判,经过一番艰难的讨价还价,最终以0.75元/斤的批发价将这批“土货”出掉。通电话的是一名安徽客商,去年蜜桔红火的时候曾经以2元/斤的批发价收购丁友生的蜜桔。
价格遭遇“拦腰斩”
过半蜜桔仍未“出阁”
“谁都没想到新余蜜桔今年会这样。”看着漫山遍野的新余蜜桔,丁友生愁容满面。0.75元/斤的批发价已接近成本,相当于一年到头白忙,捂着不卖,上百万斤的新余蜜桔只能烂在树上。“去年,新余蜜桔还没到采摘期就被外地的客商预定完,这个时候到处是货车,三分之二的新余蜜桔都采摘完毕,哪里像今年这么冷清。”丁友生告诉记者,眼下已经到了11月中旬,自己果园内三分之二的新余蜜桔还没找到“归宿”,同时,“身价”也遭遇了“拦腰斩”,从上月1.5元/斤的批发价一路下跌,不断贬值,一些甚至已经支付定金的客商也直接弃果。
这样的境况并非个例,人和乡农户丁火根种了30亩新余蜜桔,今年除了第一车新余蜜桔卖了1.5元/斤的好价格外,外地客商就没再来过,短短两个星期,批发价跌了四成,仍有10万斤的新余蜜桔“待字闺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新余蜜桔的总产量为14.36万吨,增长33%,像丁火根一样着急的果农不在少数。
阴雨连绵不断
新余蜜桔很“受伤”
以前坐在树下就能卖光的新余蜜桔,今年为何贱卖仍愁销路,让果农欲哭无泪呢?据了解,新余蜜桔的特点之一是皮薄易剥,然而这个优势在连绵不绝的雨水面前却成为了它的软肋。记者了解到,每年的10~11月,正是新余蜜桔成熟、采摘的黄金期,而今年连日阴雨,使得皮比较脆薄的新余蜜桔容易“泡果”,甜度降低。“品质不好,价格一降再降。”丁友生说。
提前采摘“败坏”名声
丢了优质市场
那么,“天公不作美”是新余蜜桔贱价滞销唯一的“罪魁祸首”吗?对此,丁友生表示,除了经济下行影响和天气因素外,部分果农的短视“败坏”了新余蜜桔的名声,丢掉了新余蜜桔的优质市场。据了解,往年的新余蜜桔是南京市场上的香饽饽,当地几个合伙的客商一年卖新余蜜桔能赚几百万元的利润。然而从去年开始,部分果农只顾眼前利益,为了提前上市,提高批发价,过早提前采摘,影响了品质,从而拖累了新余蜜桔整体行情。“本来10月20日的首批采摘期,部分果农提前到了9月28日,提前采摘‘捂熟’的桔子甜度低,导致市场反响并不好,影响了今年整个新余蜜桔的开局。”丁友生说。因提前采摘丢失的“城池”不仅包括福建、广东等地,还包括越南等海外市场。
霜冻之后更难卖
果农一筹莫展
“天苍苍,雨茫茫,果农心急意已慌;春争时,夏抢日,秋雨无情功尽弃……”在丁友生的朋友圈,这首他自创的打油诗道出了大部分果农的心声。丁友生告诉记者,今年已经损失了一百多万元,到了12月份霜冻之后,新余蜜桔不可避免会被冻伤,品相更会受到影响,到时候想要卖出去就更难了。“作为龙头企业,我们抱着优质优价的理念经营,有责任有义务稳定市场,但是现在这样的天气,我们大果农也挺不住了。”丁友生说,看着百万斤的新余蜜桔,他一筹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