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南昌市中心城区的断头路——豫章路成功北延,与沿江北大道相连。冲破层层障碍,豫章路一路“突围”,终于为拥挤、狭小的东湖区“杀”出了一条与周边对接的通途。
当下,交通瓶颈只是千年东湖众多的“发展桎梏”之一。省市行政中心陆续搬迁引发的“区位边缘化”、传统优势产业过江引起的“产业空心化”、社会治理难度大幅度提升带来的“局面复杂化”、周边新兴城区持续兴起而诱发的“竞争白热化”……由区位、产业、治理、竞争困局组成的发展“包围圈”,让东湖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处在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局面最复杂、竞争最激烈的关键时期,东湖区委、区政府拨开层层迷雾,积极寻求“突围”之策。
“四区”同建——顺势而谋定目标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影响品位。
“突围”之初,东湖人就已经制定好了路线图。2014年,该区确定了构筑“总部经济集聚区、高端商业核心区、南昌文化标志区、城市管理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总部经济”是所有中心城区的发展着力点,东湖区具备集聚企业总部的基础优势;高端商业是“互联网+”时代应对传统商业萎缩的法宝,东湖区雄厚的商业沉淀让其在发展高端商业上具备新兴城区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东湖区既传承着千年历史文化,又布局了791、樟树林等一批创意文化聚集区;加强城市管理是发展环境所需,更是百姓生活所盼,东湖区的实际决定了其迫切需要在城市管理上破题、示范。
“四区”建设目标既迎合了大势所趋,跳出东湖看东湖;又契合区位实际,立足东湖谋定位。
旧改发力——应势而为拓空间
土地资源紧缺,这是制约东湖区发展的最大难题。没有空间,东湖区的“四区”建设缺乏战场;没有空间,东湖区的“突围”之路缺乏跳板。
于是,东湖区顺应全国上下强力推进棚改、旧改的东风,全面聚焦旧城改造,向旧改要增量、借搬迁求存量,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两年来,东湖区坚定不移地执行每年“1平方公里、100万平方米、1000人队伍”的三个“1”旧改计划,从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环境优化、百姓需求等方面入手,着眼于提升城市功能、激发经济活力、打造宜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探索完善了“一法二改三原则”的工作思路。一法:即“针灸疗法”,选准一点、激活一块、带动一片。二改:即大改、小改,双措并举。大改,即按照“多点布局、连线成片”思路,结合旧改实施城市功能完善、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环境美化三大工程;小改,即关注百姓日常生活的小项目,做美前台,做靓背面,做精角落,推进社区提升、街区改造、基础设施完善三大工程。三原则:即坚持阳光、和谐、有序原则。
今年以来,东湖区先后启动了上下沙窝、二七路铁路沿线、长巷村(起凤路)和香江家具城地块等12个旧改项目,占地面积1543.92亩,征迁面积97.67万平方米。10月30日,南昌市委、市政府在东湖区召开“南昌市轨道3号线建设房屋征收及完成2015年全市棚改目标任务动员部署现场会”。会上,市领导对东湖区工作经验做法给予高度肯定,要求全市学习推广。
产业兴区——乘势而上丰内涵
拆了之后建什么、怎么建?
这一步如果没走好,满盘皆输,“四区”建设将沦为“花架子”,“突围”之路裹足不前不说,还将面对更大的危机。
事实证明,在困境之下,东湖人不仅善于长谋,更注重实干。他们坚持“抓牢一批,盯住一批,策划一批”的“三个一批” 轮动工作法,紧紧围绕“楼宇(总部经济)、健康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电子商务业、高端商业、文化产业”六大方向加大、加密招商力度和频度,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不断充实着发展的内涵。
一年来,东湖区围绕楼宇(总部经济)建设,积极争取32万平方米体量的绿地项目落户下正街地块,紧密对接投资50亿元、100万平方米体量的市政控股新城市经济综合体项目落户青山湖西岸;围绕高端商业发展,积极接洽投资50亿港元的香港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落户省政府1号地块,引领八一广场—中山路“百亿元商圈”立体化、国际化提升。同时,引进投资23亿元的中金黄金项目落户青山南路口,投资1亿元打造蓝海特色商业街,并结合香江家具城地块改造,积极引进万达商业综合体项目,撬动青山南路“百亿元商圈”高起点、高品位建设。
在电子商务、文化产业、专业服务业、健康服务业方面,东湖区也同样在发力。截至今年10月,东湖区共落户内资项目198个、外资项目7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49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额达59.84亿元。今年上半年,在南昌市开放型经济评比13个指标中,东湖区拿了5项第一。
共建共享——借势而进优治理
发展摆脱困境,受益最大的还是百姓。
借助经济社会发展重新腾飞之势,东湖区又以“共建共享”的理念开始破解社会治理难题。一手抓城市建管,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让百姓乐享城市生活的美好;一手抓民生投入,全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共建,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
以文化意识指导建设。东湖区借鉴上海田子坊、南京夫子庙等的保护和改造经验,投资10亿元建设胜利路民国风情步行街,投资15亿元建设滕王阁榕门路唐风宋韵风景区,投资3亿元建设福州路时尚餐饮娱乐街,投资1亿元和3亿元建设三经五纬、中山路民国特色新街区,拟投资6亿元对百花洲、建德观周边进行明清风格街景改造。
以智慧理念引领管理。按照“国家标准、南昌示范、制度科学、长效管理”目标要求,东湖区着力构建“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智慧城管”东湖模式。9月23日,该区又新增投入3600万元,正式启动城市管理提质升级“百日大会战”,对全区夜市烧烤、施工工地等六大“顽疾”进行了全面整治,一改以前东湖区城市管理综合考核排名靠后的窘境。
建管并重,效果立竿见影。在上半年南昌市14项城市管理月度单项考核中,东湖区共取得31个第一,综合考核居全市第二,第三季度进位全市第一。
共享,从百姓最期盼解决的民生小事入手——
东湖区坚持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重,不断巩固民生领域在省市的领先地位。
2015年前三季度,全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资金达7.85亿元,约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4.61%。一年来,该区扎实推进了10大类160项“惠民便民利民”工程。改造背街小巷路、升级菜市场、建停车场、打造社区小游园……一项项民生工程让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长谋实干,走出困境是坦途。扬子洲,一块崭新的处女地,这里将是今后5年东湖区的发展重点。突围之后,更加自信的东湖人正在积极谋划“十三五”规划,商定未来5年内“新城区崛起”与“老城区复兴”同步之策。5年后,千年东湖将以全新姿态复兴于英雄之城,屹立于赣鄱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