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颜维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上海歌剧院历经数月筹备复排,在“八一”建军节,在上海大剧院以近170人的庞大阵容,呈现《长征组歌》这部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大型音乐史诗。
《长征组歌》诞生于1965年,由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将开国上将肖华回忆这段经历而作的12首诗作之中的10首谱成组歌,巧妙地结合了民间曲调和红军传统歌调,一经公演引起轰动,传唱不衰。几十年过去,《长征组歌》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长征组歌》自诞生后经过了多次修改,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并积淀出三个相对稳定且广泛流传的版本,即1965年的公演版,1975年的复演版,1992年的舞蹈版。其中,1975年版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观众最为熟悉,但在歌词及最后“大会师”段落的处理等,都与1965年公演版有较多改变。而1992年版,在将歌词全部回归到最初的同时,增加了乐队编制、合唱人数与篇幅,以及舞蹈元素,部分声部的编配与大众最为熟悉的1975年版有所不同。
这次上海歌剧院的复排,既希望尽可能恢复原貌,又兼顾观众、尤其是老观众的听觉习惯。在多方考证、多方请教之后,最终采用的是1975年版与1992年版的结合体。歌词部分依照1965年最早的版本,而合唱、乐队的音乐部分以1975年版为基础,兼取1995年版之长,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力求音响声效的完美呈现。与此同时,《突破封锁线》《过雪山草地》等段落中合唱演员的队形变化、动作,舞台上的置景等细节,也同样力争尽可能地遵照1965年的公演版本。
上海歌剧院有着红色基因的传承,其前身新安旅行团的“小好汉”们也曾经历时17年行走五万多里宣传抗日。今年,上海歌剧院继“七一”献演红色经典歌剧《江姐》,又在时隔15年之后再次排演全版《长征组歌》。尽管当年参演的老一辈艺术家们大多已经退休,一批80后、90后的新生代演员都是第一次接触这部既熟悉又陌生的红色经典,但是,有了此前重庆采风和《江姐》排演的亲历和体会,他们在演唱《长征组歌》时更觉感同身受。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找到感觉,上海歌剧院还安排了一系列活动,观摩1965年《长征组歌》录像,邀请肖华之女肖霞讲述长征及《长征组歌》创作的故事,邀请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编处处长、《上海党史与党建》副主编袁志平教授主讲党课《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等等。为数不多的参加过多次《长征组歌》演出的老同志,也经常在排练中甚至闲暇时,向年轻演员们“传经”。
此次演出汇聚了杨小勇、迟立明、徐晓英、韩蓬在内的上海歌剧院明星歌唱家,由著名指挥家林友声执棒,并且参照了《长征组歌》首演时的服装造型和动作编排,完整地再现这一经典作品。除此之外,上半场还演奏了著名作曲家丁善德的交响曲《长征》选段,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不小的惊喜。据悉,该音乐会还将在10月20日于上海音乐厅再度上演。《长征组歌》更将在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日进行户外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