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彩虹合唱团新曲《感觉身体被掏空》近期成功刷爆朋友圈。其以严肃的古典音乐合唱形式,演绎“加班狗的悲惨生活”,歌曲融入大量戏谑、搞笑因素,却又不乏煽情,不少网友戏称“含泪看了几十遍”。
有言论用“‘痛点’还是‘笑点’”来评价这首神曲的走红,网络娱乐狂欢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流行文化因素和社会心态?听听网友们怎么说。
Q:新晋神曲为何魔性走红?
贲贲:“吐槽文化”切中大众心理
彩虹合唱团的形式和作品在不少人看起来应该是比较高雅的,但是却与当下流行的吐槽文化结合起来,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正是这种反差,让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容易被更多人接收到。从创意上来讲,我个人挺喜欢这首歌。从papi酱、咪蒙的走红来看,吐槽文化是最容易被大众喜爱的形式之一。《感觉身体被掏空》之所以能蹿红,和这一点有着很大的关系。
四郎:反差效应产生“化学效果”
我觉得音乐是用来愉悦身心或者舒缓压力的,严肃音乐之前一直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感觉身体被掏空》这首歌,在内容上对现在的工作加班现象,做出一个集中性的吐槽,在曲风上运用美声唱腔、和声等严肃音乐元素,形成所谓的“高雅”音乐,传达了音乐本身想要体现的东西,从这点看,吐槽文化和高雅音乐的结合是没有错的。《感觉身体被掏空》在运用严肃音乐的同时,不失平民感。这其中形成的反差,触动了我们的兴趣点。
Q: 神曲传播上有什么可取之处?
贲贲:精心营销,从不可耻
营销从来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从创意上,以及之后和杜蕾斯、同道大叔等KOL的合作来看,把它称作是一次精心的营销活动并没有错,而且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衔接的很不错。
四郎:借势使力,精准定位
从具体的营销策略来看,我觉得它和其他大多数有固定受众的文化产品,所走的路线是相似的。首先,他们自己把这首歌上传至视频网站,进行产品发布,这是第一步的预热。第二步,对这首歌感兴趣的人会在朋友圈进行自主分享、二次加工。这其中会形成一些思考、讨论,不管是“黑”还是“粉”。
《感觉身体被掏空》这首歌的营销启示在于,他们精准定位这首歌的核心受众:80后、90后的年轻白领。在利用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微信朋友圈、同道大叔、A站B站对外推广的过程中,这些传播平台的受众与歌曲受众高度重叠,这点他们做的很好。
Q: 网络频现爆款神曲,反映了怎样的文化现象?
贲贲:流行文化“存在即合理”
这些走红的神曲,其实都是具有故事背景的,俗话说就是“有梗”的,虽然有些人觉得这样的所谓“神曲”很low,没有价值,甚至根本称不上音乐,但是存在即合理,你可以否认它的艺术价值,但是它也真真实实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喜好,甚至是一大部分人。每天傍晚各小区周边的那些广场舞之歌,也许很多人认为它们是扰民的噪音,但它迎合了广场舞大妈的需求,中国13亿人,并不是每个人的审美都能达到那么高的水平。
四郎:网民需要“亲近感”
近期的爆款网络神曲,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因素。比如《五环之歌》立足于北京、《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立足于江浙一带、《老子明天不上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地域性,作者谢帝本人是四川成都人,歌曲里边的“川普”,也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一首歌对于当地人来说,特别具有文化认同感,而对于其他地方的人来讲,这种“异域”的内容,同样也具有触发点。
吐槽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舒缓工作压力的出口,比如我们现在热衷关注的papi酱,就是吐槽文化的代表。他们输出吐槽的价值观,作为传播产品,很适合80、90后这一代人,这代人倾向于接受简单又略带情绪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