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大学校园里最多的是什么人?不少人都会说:“家长!”
不少家长无论远近乃至千里迢迢也要送子女上学,宛如护卫队。这也让“新生报到家长要不要送”的话题,再次成了舆论焦点。
然而车位不足、人满为患、交通堵塞,甚至学校周边的宾馆酒店也都被抢订一空……种种现象让各大高校苦不堪言。
于是为应对“家长”潮,不少高校开放体育馆供家长打地铺↓
也有搭建了小帐篷让家长住宿的↓
有木有觉得学校暖暖的很贴心?
然而!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今年却决定要“劝退”家长,该院在新生报到处立牌提示说:“爸爸妈妈:我们已经长大了,请让我们独立完成报到注册,相信我们能行!”
于是,“独立派”与“亲情派”就此展开了争论
↓↓↓
有人称,这是“中国式报到”,新生空着手,一大帮众星拱月一般的父母亲戚,或拉着箱子,或背着大包小包。
于是,很多人就开始指责,都已经成年人了,还把自己当成宝宝,太不独立了!
部分网友表示,只要学生平安坐上火车或飞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放单飞”,锻炼孩子自立、自理的能力,家长送完全没必要。
也有贴心的网友是不想父母来回折腾,舟车劳顿。
“儿行千里母担忧”,部分网友认为,家长陪同报到这件事不用上纲上线,这也是父母关爱孩子的一种体现,同时也能保证安全。
更有网友表示,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到大学报到就能多体现有多独立,父母陪同就是不独立,独立是个慢慢的过程,以后有的是机会。
家长陪同报到,不是简单的是非题
↓↓↓
其实对于这些家长来说,送孩子去上大学,是一种作为家长见证孩子成长的必不可少的仪式。
也许对我们来说,那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但是对父母来说,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大学是一个分水岭,从孩子离开家乡、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雏鹰离巢的时候,尤其是对于在外地读书、并且将来不打算回家乡发展的人来说,父母慢慢就成了一种永远的守望。
我上大学那年,坚决不让家人送我,自己一个人北上。由于我早到了几天,和几个同样提前到的同学和学长认识了,结果报到那天,很多新同学和家长和我寒暄的内容必定有:「你一个人来的啊?你爸妈不送你呀?」那时候中二的我特别自豪。
这些年下来,我渐渐明白了,可能他们并不是在赞扬我,而只是在惊讶我居然忍心拒绝让我父母见证这有纪念性的一刻吧。
——网友 粒粒肥
所以,在“送孩子上大学”这件事,与其说是孩子需要父母,倒不如说是父母需要孩子。
毕竟,没有几个家长在送完孩子上大学之后离开校园,回到家里望着空空的屋子不会怅然若失吧?
不知道上面这组照片会不会让你湿了眼眶,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当你怀揣着梦想惴惴不安焦急地想要奔赴远方时,背后是父母默默帮你收拾好行李,将牵挂和思念深深埋藏。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给新生的建议是这样子的↓
附上一段大致的翻译: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都太过理性,总是着眼于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单纯的认为是家长溺爱不舍得放手,但“该不该送孩子上大学”并不是一道简单的是非题,它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情愫,包含着父母浓浓的不舍,而我们不妨给这些家长多一些理解与宽容。
就像这位网友说的↓↓↓
让家人送送吧,
这样再打电话说:“我在宿舍”,他们才能想象出你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玩耍,才能放心。
这样再打电话说:“我在食堂吃饭”,他们才能想象出自己的孩子坐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吃着什么样的饭菜,才能放心。
这样再打电话说:“我在去教学楼的路上”,他们才能想象出自己的孩子走在怎样的一条路上,才能放心。
而不再是想你的时候,只能想象一张脸庞而已。
出品:广州日报大洋网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之声、网络综合
编辑:邓雅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