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项目”的要求。根据指导意见,中考的录取计分科目将由语文、数学、外语加上体育4个科目构成,其他科目均成为选考科目(《中国青年报》9月26日)。
体育进中考,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目前高考、中考“唯分数论”的背景下,学校和学生普遍存在“重智轻体”的倾向,致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滑坡。体育进中考方向正确、意义重大,但要落实好并不容易。其中,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保证公平性。因为相较于语、数、外凭考卷论英雄,体育测试的公平性要复杂得多。
譬如,怎样选择测试项目。体育项目有很多,有的学生喜欢打篮球、踢足球,有的学生擅长跑步、游泳,有的学生可能对某种小众健身项目情有独钟。这意味着,体育测试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同时,不同体育项目的测试成绩如何相互比较,游泳成绩与跑步成绩怎样论高低,也是一个难题,需要慎重考量,尽可能做到相对公平。
再如,怎样综合评价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现实中,有些学生身体素质挺好,但就是跑不快、跳不远,也不擅长打篮球、踢足球。反之,有些游泳游得很快、篮球打得不错的学生,身体素质未必就很好。体育进中考,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是培养运动员,所以中考体育测试不宜“唯技能论英雄”。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测试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有合理的制度安排。
还有,体弱多病以及身体残疾的学生怎么办。大多数人的身体素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但也有一些学生,天生体弱多病,甚至身有残疾,这不是他们的错,如果他们因为体育分欠缺而影响中考成绩,无疑是一种很大的遗憾。
体育进中考需要有更全面、更细致的制度设计,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公平性最大化,才更加彰显体育进中考的意义。
◎晏扬 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