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平方公里煤炭采空区、3000多平方公里沉陷区、230万受灾人口……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累计开采150亿吨原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个个“悬空人家”如何才能“平安着陆”,牵动人心。为了治愈这个“地方病”,山西先后开展了两轮大规模的采煤沉陷区治理。
一年震动百余次 买水费用上千万
为了吃水,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余家庄村的余计尝在自家的5孔窑洞中,添置了16口水缸和20个水桶。家中8口人、养了100多只羊的余计尝,买一次水只够坚持10天,吃完还得花100多元再去买。
“20年前,村子附近的小水库里还有水,村民们祖辈吃这里富集的泉水,但采煤把水库毁了。”余计尝说,由于土地沉陷,村里的房屋都出现了裂缝,现在只剩10户人家。
跟余家庄村一样,大同市南郊区西部山区采煤造成71个村庄、近7万人受灾,每年受灾村用于拉水买水的费用高达千万元。
2013年,大同市南郊区鸦儿崖乡鸦儿崖村请有关部门的8位专家,用5台流动测震仪记录了采煤顶板和煤层塌陷引发的114次震动,最强的是3.2级。由于震源浅,1.8级以上的震动,村民就有明显震感,杯碗落地,墙体开裂。
高强度、粗放式的煤炭开采,使山西成为全国沉陷灾害最严重的省份。据初步调查,山西矿山开采损毁土地面积一共45.7万公顷,占全国矿产资源开发损毁土地面积总量的五分之一,煤矿采空区仍以每年8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
历史上有“千泉之省”的山西,是我国北方岩溶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共有11万平方公里,流量较大的岩溶大泉有19处,是省内主要河流的源泉,目前已有3处完全断流、2处基本断流、12处流量严重衰减,上万个小泉小水不复存在。
从自主探索搬迁到政府主导治理
大同市左云县水窑乡大路坡村有263户、636人,因煤而富,也因煤而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里先后3次建房搬迁,但由于没有规划和物探,一次次把房子建在采空区上。3次建房投资近600万元,全部废弃,直到6年前整村搬迁至县城才彻底解决问题。
大路坡村的前3次搬迁是村里自发进行,第4次是政府主导。这种失败和成功,也见证着山西采煤沉陷区搬迁治理的变迁。尽管有少数村子通过与煤矿协商“资源换搬迁”,得到了妥善安置。但更多的“悬空村”,是在政府主导的治理下实现“平安着陆”。
2004年—2010年,山西启动实施了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在大同、阳泉等9个矿区,对受灾比较严重的百姓采取货币化补偿方式自行搬迁,对于评估受损较轻的农户,给予维修加固。此轮治理总投资近70亿元,治理约1049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安置受灾居民18万余户,受益人数60余万人。
但在2000多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内,仍有约170万受灾群众尚未安置。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山西省于2014年启动了总投资300亿元的深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山西省发改委地区处副处长张元璧介绍,此次治理将审批和实施主体责任下放到县,结合城镇化采取多种模式,到2017年将基本完成涉及21.8万户、65.5万人的搬迁治理工作。
“悬空村民”过上城里生活
得益于这次搬迁治理,临汾市乡宁县西坡镇蔡家岭村92岁的王自清老人去年告别窑洞,住进了楼房。60平方米,水、电、暖、煤气一应俱全,除了缴纳一点电费,其他的水费、暖气费、物业费等都不用花钱。
去年,王自清还被村里评为五保户,每月领取一笔费用,加上村里给70岁以上老人发放的福利,老人衣食无忧。“好着呢,还要好好活!”采访中,她憨憨地笑着说。
而余计尝也即将与他的16口大水缸告别。灵石县两渡镇规划的300户搬迁安置房即将在今年12月份建成。届时,余计尝不用再花钱买水吃,16口水缸将彻底成为记忆。
事实上,更多人喜欢选择货币补偿,到县城附近买房子。余计尝的儿子就在灵石县县城附近买了一处院子,3间窑洞,3间瓦房。“在搬迁过程中,城镇化是一种自发选择,在城里孩子上学、生活、就业都更加方便。”灵石县两渡镇党委副书记胡子清说。
目前,很多完成搬迁的旧村已被彻底推平,村民们在政府的帮助下,发展起各种产业。去年,孝义市驿马乡上荆封村在旧村复垦出100多亩耕地,作为集体土地承包给村里的合作社,全部栽种上了枣树。该乡人口250多人的李家湾村,将窑洞推平后复垦出40亩耕地,栽种上了花椒树,今年秋天就能产生收益,给村民们分红。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孙亮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