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秀雅
苏州,是祖国大陆台商投资企业最为密集、吸引台资最多的城市之一。虽然去年下半年以来面临着经济下行、土地与人力成本上升等压力,但在苏一万多家台企积极谋划转型,或向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领域延伸,或向更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将根深深地扎在苏州。
最近,江苏面向台资企业评选“紫峰奖”,苏州有19家优秀台企入围,数量名列全省首位。“有人担心苏州台资在撤离,但实际上是在壮大。在苏台企新开工的不少,‘开路的’并不多。”苏州市台办主任杨军说。
创业:一个词汇的两代人接力
与1986年跨越海峡到苏州办厂的第一代台商一样,“创业”两字,已经渗进第二代台商周品安的血脉里。
2014年,他在李公堤开出一家名叫“花草吉事”的花店。谁也没想到,一家花店竟在苏州花市和婚庆市场搅起不小的风浪——仅仅开了半年时间,订单就接到了两年之后。
创业者,不外乎有“创”的底气和情感。
读初三时,周品安随父母在苏州外国语学校读了一年,后回台湾学习视觉设计,将时尚的视觉艺术,运用于花草主题设计。周品安学成后在台北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不仅很快打开市场,还为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设计花艺、布置红毯。“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努力像我父辈一样开创新天地。”去年,“花草吉事”除了李公堤的店面,还开到了“诚品生活”。
父辈创业的旗帜,周品安接了过来;父辈对苏州的情感,更让周品安心怀感恩。1999年,他的父亲周勋谊随兄来到吴江开设电子厂,是最早在我市投资兴业的台商之一;2004年,母亲温玉兰也来到苏州创业。苏州优越的投资环境,政府诚信透明的服务,为周品安父母的事业插上了翅膀。
近年来,像周品安这样的80后、90后台湾青年纷纷来苏,在苏州兴起了一股新的创业潮。苏州也适时地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更好的服务。8月18日,国台办召开台湾青年实习就业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
会上,苏州两岸青年创业园、昆山百富众创花园被授牌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被授牌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截至目前,江苏省共有8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和2家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总数位居大陆各省(区、市)首位。其中我市就有6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和1家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占到了总数的70%。 统计数据也可以佐证苏州不负“台商最推荐投资大陆城市”“八连冠”的盛名——来自市台办的数字显示,苏州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0823家,广义合同台资748.7亿美元,实际到账台资达298.41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的28%。其中,投资超千万美元的企业约占四分之一,台湾地区前20家电子上市、上柜公司已全部落户苏州,台湾地区前十大笔记本电脑公司已全部在苏州投资,台湾地区十大IC公司中已有5家在苏落户…… 黄怡绮,一位来自台湾的女生,曾在台北、美国硅谷等地从事软件开发整合工作。如今,她来到苏州,与她的大陆伙伴罗霄、台湾同乡梁榕,一起创业,在苏州创意产业园跨界孵化器里开发了“社交新语”的App。“来大陆感觉自己机会很多,这里创业氛围很浓。”黄怡绮笑称,大陆机遇多、挑战也多,但相信“三人完美组合”能在“互联网+”时代中胜出。采访时,这三人组合的投资方兼创业导师张国祥在一旁微笑着。“苏州是大陆吸引台资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最值得推荐的大陆城市,只要发挥优势,肯定能闯出天下。”他说。
转型:老树开出又一朵新花
市场瞬息万变、行业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快,尤其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土地与人力成本上升等现状,一度有人惊呼“寒冬来了”。用“走钢丝”来形容企业面临的发展压力,并不为过。
但东曜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纯莹却用自己的忙碌来应对各种猜测,也化解着周围或多或少的疑虑。公司二期生产基地马上就要奠基,这个国庆,她几乎没歇。
2010年7月,“东曜药业”成立;两年后,一期厂房建成启用。从零开始,由无到有,“东曜药业”在苏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如今,6个项目进入临床申报阶段,4个取得临床批件。作为一家新建药企,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建立了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平台,研制出一系列华人能负担得起的抗肿瘤药品,产品涉及单克隆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溶瘤病毒制品、肿瘤基因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和特殊剂型抗癌药物等。
从台湾到苏州工作,有着超过30年制药经验的黄纯莹感叹说:“苏州是台资企业发展的福地。”在她看来,苏州有沿海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加上国内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趋势,制药企业在这里发展空间巨大。如今,“东曜药业”正式迈入第二个五年发展周期。黄纯莹介绍说,从2016年起,公司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增资扩建二期研发生产基地,其中将新建的生物药制剂厂房将提升公司生产规模和承接研发及生产服务能力,也将成为服务全球的研发生产基地。
感同身受的还有中磊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韩庆仁。这是一家从事网通软、硬件产品整合服务与网路通讯协定(IP Protocol)等核心技术研发的企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也感到寒冬降临,步履维艰。”韩庆仁坦言,与其苦熬寒冬,不如自己闯出一个春天来。过去依靠大陆人口红利的发展思路已经不再适用,但苏州技术、资金、人才等强大优势的铺垫,让“就地转型”成为新常态下台商最好的选择。
一边“调体质”一边发展的思路确定下来,难题自然迎刃而解。2011年,公司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自动化项目建设,积极投资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推动企业产业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优良率。据介绍,公司每年对自动化项目的设备投资近千万元,产出效率年提升8%-9%,目前正进行第五代视觉智能自动化项目导入。韩仁庆说,用“机器换人”之后,24小时就可节约400个人工。
事实上,持续建设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已是台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位于昆山的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是世界排名第七的轮胎企业,年生产能力达2000万条。去年以来,“正新轮胎”对生产线进行洗牌式的改造升级,投入20亿元用于研发中心(二期)、智能仓库建设和生产线自动化改造,从轮胎成型到出库,全部实现了无人化,效率成倍增长。
在“机器换人”潮的推动下,台企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富士康”“纬创”等一大批企业加快“机器换人”步伐,“神达电脑”“六和机械”“荣成环保”等50多家龙头型企业在昆山设立销售和营运总部,“龙灯化学”“鲜活果汁”等19家台资企业上市挂牌。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以“友达”为龙头的光电显示,以“茂迪”为代表的新能源,以“之奇美”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六合”“高盛”为代表的精密机械等产业集群加速集聚。
“向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领域延伸,向更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市台办主任杨军这样总结
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融合:两岸生活方式的文化生产力
2015年11月29日,诚品大陆首家旗舰店“诚品生活苏州”启幕,堪称苏州年度文化盛事。
“诚品”源自台湾,已经成为台湾的文化地标。对于全国有文艺情结的人来说,诚品书店是到访台湾的必游之地。大陆首家“诚品”落户苏州,成为苏州城市旅游的一大新亮点。诚品书店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资深副理余至美告诉记者,开业至今,“诚品”平均每月有50万的人流量。
确实,无论是“诚品”独特的建筑文化,还是大量的中外图书、从台湾引进的设计师文创品牌,还是精心设置缂丝、核雕等苏州元素文创产品,都让游人流连忘返。“诚品”已不再是一座书店、一个文创用品商店,它已成为一座独特的“生活美学博物馆”。“我们以复合式城市文化综合体为其运营模式,融入苏州传统文化,期望成为整合苏州本地精神的城市文化新地标。”余至美说。
业内人士分析说,城市综合竞争力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原始”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土地优势;第二层次为产业集聚优势。
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如今已进入第三层次,即文化竞争力的阶段。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为在苏台商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内涵。
“近年来,苏州着力优化台商投资环境,积极打造台商精神家园。同时,通过两岸同根同祖的文化纽带,加速台商转型进程,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苏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增添新的力量。”杨军说。
如果说台资企业自主转型是发力点、增资扩厂是催化剂的话,那么,这些年纷纷登陆苏州的台资文创、电子商务、学校、医院等服务业,更是增加苏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生力军。
有调查显示,台商在苏许多投资正转向文化相关服务业。台湾现代舞大师林怀民创办的云门舞集舞蹈教室以开发身体的创意为中心,进入苏州仅10个月,目前学习者已有200多名成人与小孩。位于苏州高新区的台湾赛芃纳国际音乐艺术中心今年6月甫一亮相,就受到苏城众多家长的追捧,目前已有100多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