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个“分享冰箱”10月9日在普陀区长寿路街道雄馨苑小区亮相,冰箱里由附近的酒家、超市等企业提供的点心、罐头等富余食物,都标明了保质期,可供有需求的居民免费取用。在试点的基础上,未来“分享冰箱”还将在普陀区其它社区推广。
在中国,“分享冰箱”还是个新生事物,但在国外,“分享概念”已经非常普及。2013年,德国首都柏林的部分街区开始出现“分享冰箱”:人们将手中富余的食物放入其中,供其他有需要的人取拿。时至今日,“分享冰箱”数量迅速增加,这一分享模式也扩展到了其他国家。可见,上海第一个“分享冰箱”在小区亮相,必然会引起广泛关注;其“杜绝浪费、接济贫民”的善举,更具示范意义。
据统计,全球一年丢弃食物的总重量高达13亿吨;同时,却有3600万人死于饥饿,浪费掉的食物足足是饥饿人口所需粮食的4倍。在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每年差不多将价值1万元的食物,直接倒进了垃圾桶。如此语境下,“分享冰箱”的出现,至少在遏制食物浪费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事实上,今年5月,在江苏扬州一家餐馆门外,便出现了一台“分享冰箱”,24小时供电、不上锁,还贴上了“爱心冰箱”的标志。附近的饭店和居民,都可以将自家多余的食物放入冰箱中,有需要的人可以随时免费拿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分享冰箱”暗藏的食品卫生安全风险,也引起了相关监管部门的忧虑。2016年2月,柏林市政府司法及消费保护部召集全市12个区的代表开会,随后发布声明,公开对“分享冰箱”模式提出质疑和监管要求。在柏林,一些冰箱已在压力之下选择关闭。而在中国,食品安全还不能让百姓放心,问题食品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在监管上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可见,在中国,“分享冰箱”可能衍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国外更令人忧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民生属性,决定了食品安全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项重要的“生命工程”。确保食品安全,是任何环节都不能不坚守的一条底线,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推广“分享冰箱”,应以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为前提;否则,其“杜绝浪费、接济贫民”的善意,也打了折扣,甚至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分享冰箱”,还需安全“保鲜”。首先,应针对“分享冰箱”,出台相关管理细则。比如,食物提供者应实名制,建立“谁提供、谁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同时,对分享食物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包括食物的包装、分类、存放条件和在途时间,以及对冰箱的控温、定期检查和清洁等。当“分享冰箱”被安全“保鲜”之后,或许有一天,你家小区的门口也摆上了这样的共享冰箱,请不要犹豫,放进一些剩食,分享一片爱心。
广参编辑 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