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农村留守妇女摘柠檬比赛。 钟欣 摄
中新网重庆11月16日电 题:邻里变闺蜜 重庆留守妇女互助开启自信生活
作者 钟旖
“为了照顾老小,3年前我选择辞掉工作留守在家。与想象中的简单枯燥不同,生活很充实。”16日,一场别具趣味的留守妇女摘柠檬比赛在江津区举行,来自重庆13个区县的百余位留守妇女代表穿梭在柠檬林中“大显身手”。31岁的刁亚告诉记者,是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让她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2011年起重庆市妇女联合会引导当地农村留守妇女组建互助组,开展互帮互助活动。2015年7月,随着中央批准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群团改革试点,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的活动范围不断被深化,从简单的合作社带动延伸至技能提升、心理疏导、创业帮扶等多领域,农村留守妇女的业余生活、精神状态也由此得到提升。
“每周互助组都有不同的活动,随着与邻居见面的次数增多,我和邻居从最开始的路人关系成了要好的闺蜜,现在常常结伴追剧、淘宝、绣十字绣、交流育儿经验。”刁亚说,“我们虽然是弱势的村中留守妇女,但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落后群体”,互助组培养了留守姐妹间的亲情,她们的生活充满自信与欢乐。
江津区嘉平镇紫荆村互助组组长邱令陶是留守姐妹们眼中的“老大姐”。日常她除了组织大家开展技能、烹饪、育儿培训外,还带领村中姐妹们种植花椒脱贫致富,众人一起为互助组取了名字——“紫荆椒娘”。“村中近200名妇女都是我们互助组的成员,谁家有困难,互助组员都会自发前去帮忙,大家亲如一家人。”邱令陶透露,在参加互助组前,村中妇女大多没有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人民币,下同),现在单靠售卖花椒一项,留守妇女人均年收入可达8000元。不少留守妇女闲时会自发结伴去周边省市旅游,愉悦身心。“在思想观念上大家增强了互助意识,在经济来源上也提升了家庭地位,心态普遍很健康。”
“目前,重庆共有留守妇女134万人,组建有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5.95万个,实现农村留守妇女全覆盖。”重庆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陈晓辉透露,近一年来,重庆妇联组织共为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培训1238期,3289场技能竞赛和1450场心理健康疏导活动。下一步,当地还将建立健全留守妇女关爱服务保障体系,让农村留守妇女更加自信、充实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