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久未露面的中国新音乐代表人物、著名音乐人、跨界艺术家朱哲琴20日在上海出席2016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大师论坛”时表示,自己离开乐坛近十年,是因为越到后来越觉得自己知识太单薄,“需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1994 年,在 56 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的《阿姐鼓》成为了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这场唱片的累计销量达到三百万张,音乐影像片则在 81 国首映播放。曾有媒体这样评价朱哲琴,“如果你在外国的唱片店发现只有一张 CD 来自中国,那么它极有可能是朱哲琴的。”《阿姐鼓》的成功反而使得朱哲琴感到了不安,她觉得“当时作为一个音乐人也好,作为一个年轻人也好,我的知识结构都太单薄了,我想看看世界。”于是,她亦然离开歌坛十年,开始了世界各地的云游。这段经历帮助朱哲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与精神,得到力量与启发。
2009年,朱哲琴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任命,担任“中国亲善大使”。她发起“世界听见——民族音乐寻访之旅”和“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走访云南、贵州、青海、内蒙、西藏等地,把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宝藏记录下来,并联合设计师、艺术家、年轻音乐人、时尚人士,共同开展当代音乐创作和当代民艺设计。2014年,双CD《月出》面世,一张为全新的创作,一张为民间原始采样。“这是一张从传统走向未来的唱片,一边是民族的大师们,一边是新锐的年轻创作者,这种传承是双向的。”
2014年,朱哲琴受邀策划了一场名为“声觉”的声音艺术展览。她将整个展厅变为一件大型的声音装置,带领大家从声音的本源“声觉”出发,在展厅中呈现一种纯粹的观念性艺术作品。硕大的空间没有一个固定对应的关注面,地板四周铺上了水池,水面根据声音传感产生水纹投影在四面墙上。展览开幕式上,朱哲琴不再是一位歌者,而是作为声音艺术家,与7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以及现场的观众百余名观众一起,共同构筑了一个现场的“声音的建筑”。
近年来,随着朱哲琴的个人修行,她开始了人生另一个领域,创作了民族手工艺原创设计品牌“看见造物”。“看见造物”提倡“上乘非奢侈”,汲取多种材质及手工艺精华,集结国内外卓著设计力量,与手工作坊联合打造,呈现看见造物定制的设计产品,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材质与工艺的当代诠释及应用。
如今,朱哲琴的工作在声音、视觉、建筑、设计等领域,已经超越了跨界这一概念,大量介入到传媒、公众、社群等领域,艺术之于她不仅仅是视听的感受,更是以行动者的姿态,走在前面。
(广报记者 贺涵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