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岭小学现有一至五年级、一个幼儿园混合班,共6个班级,48名学生,11位教师。48名学生中,有31名住宿生,36名留守儿童,而且很多来自单亲家庭。近日,记者走进塘岭小学,感受不一样的教学和生活。
48名学生组成“最小”学校
顺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学校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学校位于一个山坳处,除了校舍,周边没有农房。到达学校时,孩子们已经开始上课,整个校园很安静。
在学校一角,单独开辟了一个幼儿园教学区域。据了解,幼儿园是这个学期刚成立的,只有一个混合班,有8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杜红老师负责幼儿园的管理,从班级布置到教学生活,从早上第一个孩子入校,到下午最后一个孩子离校,都由她负责到底。之前没有幼儿园,塘岭山区的孩子们得到外面上幼儿园,山路崎岖、路途较远,很不方便,小学段的部分孩子因此没有上过幼儿园。
因为位置偏远,学校的蔬菜、肉类没有定点供应商,只能由周边农户供应。来学校有一段很陡的山路,遇上下雪天,车子进不来,老师们只能徒步下山,采购食品。11位老师平日基本都住在学校,周五下午才回家,周日下午回校。为了48位孩子,他们成了山区里的“留守老师”。人数少的班级,老师们采用包班制,一人负责语文、数学等多门课程。上课、吃饭、晚自习……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陪着孩子。
“校长,能不能把照片拍得看起来人多一点?”每次升旗,整个学校的孩子站在一起,好像人未到齐,拍照时,一位老师和校长陈淑芳打趣道。
留守教师成了“第二家长”
“很多学校的教学方法,在我们这里并不适用。”邱珍老师负责教一年级,她班里9名学生全是男生。别的学校班里可以进行分组、分角色讨论,在这里开展不了。有些孩子不会说普通话,一节语文课下来,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得一遍一遍重复灌输。
学校除了明年即将退休的王珍妹老师,其他都是年轻教师。语文、数学、科学,每位老师一周有12-19节课,一人往往教多门学科,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科目。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她们就自己先学唱,再教孩子们。没有老教师辅导,她们就自己摸索,积累教学经验。安全员、教导员、报账员,除了课业,每个老师都身兼数职。
学校有物品损坏,能修的老师们都自己动手;有老师怀孕,教学任务就由其他老师分担;孩子们没有换洗衣物,老师们则拿出自家的……每周三下午,老师们利用各自的特长,给孩子们开展拓展性课程:邱珍老师教美术、徐斌老师教魔方、徐春丽老师教刻纸、王婷婷老师教舞蹈……教学楼的楼梯走廊,定期更换学生作品,给孩子展示机会。
学校设置了“塘岭币”,出资购买了一些文具、体育用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表现情况,赚“塘岭币”,兑换自己喜欢的物品。有的老师从家中带来自己的公仔、娃娃,希望孩子们通过努力,体验收获的快乐。学校还编写、制作了塘岭小学读本,学生人手一份,晨读经典国学。学校有31名住宿生,孩子们难免会尿裤子。老师们都有了经验:“亲戚家孩子的裤子、自己家的裤子,一定要多备几条带来学校。”一天24小时都在学校,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晚上守护住宿的孩子,留守的教师成了孩子们的第二家长。
期待更多外界的关心
王珍妹是学校唯一的老教师,在塘岭教了30多年书。曾有几次外调的机会,可她选择了坚守。有一年,她的儿子刚上初中,自己有机会调去大溪滩小学。可儿子问她:“你都走了,谁会来教孩子们呢?”这一问,她便决定留下了。
“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但这里的孩子可以说是纸浆,他们更淳朴。”陈淑芳说,学校的很多孩子没有走出过大山,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和家长的沟通又少,课堂上想拓展生活上的知识,孩子不理解知识点,不能很好地开展想象,教学环节与社会脱节。
“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回到家后就没了。”晚上9点多,邱珍老师还在班里辅导孩子们学拼音。她说,山里的孩子单纯,可见效慢。班级人数少,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注,可走出大山,关注度低,孩子们会有失落感,会有落差。
“2015-2016学年,学校小升初考试获得农村组前十名;11月,学校一个班级被推荐参加英语书法大赛……”陈淑芳介绍,虽然孩子们成绩不错,可很多大型活动不会选择到这里开展,孩子的视野受限。“社会上的爱心、企业或志愿者,如果能多走进来,给孩子讲讲外面的世界,会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或者有能力的爱心人士,多带孩子们出去走一走,也能够开拓他们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