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周末,周祥薇只能将手臂绑在脖子上,前段时间,她的手臂摔骨折了,疼得她咬牙切齿。但她依然继续照顾一群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们。
九年了,周祥薇没有落下一次。
抱着儿孙尽享天伦之乐,是周祥薇这个年纪很多温州老人的第一选择。65岁的周祥薇却“花钱买辛苦”,把所有能挤出的时间都给了七都岛上的留守儿童。
作为温州著名的侨乡七都,许多远赴异国他乡打拼的父母,只能把年幼的孩子们留在长辈身上,他们往往连续多年见不到彼此。
邋遢、孤僻,留守儿童身上惯有的烙印,在这些孩子身上却全然不见。
走进七都留守儿童之家,孩子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
九年间,这里在不断变化:孩子们从内向孤僻变为乐观开朗,从调皮捣蛋变为乖巧懂事,孩子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一些孩子出国回到了父母身边,又有新的一些孩子加入。但从来不变的是,周祥薇全心全意的爱心付出。哪怕,一次次顾不上家庭遭致丈夫埋怨;哪怕,亲孙子刚在美国出生需要陪伴;哪怕,企业太多事情让她无法分心……每个周末和暑假,她总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脸上挂着她招牌式的慈祥微笑。
这一做,她竟然停不下来
拥有医学背景的周祥薇,像很多温州人一样,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开始闯荡市场。她与丈夫创办的品包装印刷厂,逐步成长为行业翘楚。随着生意规模的扩大,周祥薇经常要远赴欧美国家。与异国打拼的亲朋好友相聚,大家最忧心的莫过于留在家中的孩子。 “家家是侨户,人人是侨民”的七都岛有200多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率达100%。每逢周末或寒暑假,这些孩子往往只能与电视相伴。于是,周祥薇渐渐地萌生了一个想法,要给孩子们在小岛上建一个快乐温馨的“家”。
一开始,听说周祥薇举措的人们,第一反应是佩服周祥薇的商业头脑。而得知周祥薇要完全免费做这件事时,大家难以相信自己耳朵,各种质疑声纷至沓来。
周祥薇却动了真格,用对孩子的各种好来回击质疑。她与镇里联系,将原来老涂村活动室腾出来做“快乐之家”,她和女婿带头出资40万元,并发动其他华侨侨眷纷纷解囊,募得资金135万元。终于,一幢450多平方米、带室外活动场地的三层小楼落成了,七都的留守儿童们从此有了“快乐之家”。
“我带孩子们烧烤,培养他们独立动手的能力;陪孩子们游葡萄园、赏荷花,告诉他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开设模拟法庭,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法律知识,懂得怎样做人;带孩子们观摹非物质文明遗产——瓯塑、瓯绣,希望孩子们多了解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要忘记自己是温州人。” “快乐之家”建立后,周祥薇更忙了,她像一个陀螺一样,整个身心围着孩子们这个“家”不停地转动。
为了让“快乐之家”里面的孩子们真正感到快乐。周祥薇不断与温州大学协调,使“快乐之家”成为该院实践基地,由大学生志愿者们来安排课程,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学习国学、美术、作文、英语等,每到周末或暑假,这里总是岛上最热闹的地方,朗朗书声、悠悠乐音在小岛上荡漾开来。
许多孩子的人生,从此转变
七都街道村民高利明还清楚地记得,孙子徐梓伟曾在长大近两年时间内没有过笑容。
“因为家庭变故,很长一段时间,都没顾上这个孩子的成长。” 高利明自责地说。当高利明得知村里其他人都把孙辈送往周祥薇的“留守儿童快乐之家”时,也把徐梓伟送了过去。
很快,在一群活蹦乱跳孩子中,周祥薇注意到了沉默寡言的徐梓伟。
“我把他抱过来,坐到自己身上。我问他徐梓伟,你为什么不开心啊,他就哭,捧着脸哭,大哭一阵。然后我说徐梓伟别哭,周奶奶很爱你,周奶奶很喜欢你。这里有很多的同学还有很多的老师,都很爱你。我说你有什么事情同周奶奶说,周奶奶会帮你,周奶奶这里有很多老师一起帮你。”
周奶奶真心的拥抱让这个不会笑的孩子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那一刻也永远定格在了小梓伟的内心深处。她还把徐梓伟接到了自己家里,吃住一起。
到“快乐之家”三个星期后,大家就看到了徐梓伟最明显的变化:他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快乐之家,真正成为了小梓伟找寻快乐的地方:每到周六,小梓伟都会很早起床,盼望去“快乐之家”学习绘画、剪纸、书法......最重要的是每一次他都能得到慈祥的周奶奶一个大大的拥抱。小梓伟变得越来越开朗。
“快乐之家”给孩子带来的变化远不止此。连日来,七都居民胡长滔沉浸在兴奋中。他把“孙子胡铂烨捧回绘画比赛第一名”的消息,对分布在多个国家的亲友挨个说了个遍,成为了一件“国际事件”。
“那可是在一场与温州少艺校孩子的Pk活动中,捧回的第一名。” 面对记者采访,胡长滔依然兴奋难耐。
“孩子在这里学会了绘画,还有上台表演。”胡长滔称,“快乐之家”像变戏法一样,让进去的孙子变大样。以前他压根儿没想过让孩子学习这些。而胡铂烨通过“快乐之家”学习后展露的天赋,让胡长滔有了让孩子试着往美术方面发展的念头。
这样的例子,在七都岛举不胜举。
针对问题孩子,她组织家访,和国外的父母取得联系,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难题;她自掏腰包举办儿童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带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游历温州的风景名胜;开学了,她给孩子们送书包和文具;儿童节到了,给大家筹办文艺演出、游园等丰富的活动;端午、中秋、春节来临,给孩子们送去小粽子、小月饼、小年货……
走在七都岛的路上,不仅随处可以听到孩子亲切地喊她“周奶奶”,而且上了年纪的老人同样喊她“周奶奶”。
爱心感化,让快乐一直延续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周祥薇专门雇佣了一个管理员。她那里有一份七都岛留守儿童的名单。每个周末,管理员都会提醒孩子的爷爷奶奶,别忘记送孩子来“快乐之家”。
有一回,一个特别调皮孩子,刚被爷爷送到快乐之家,在爷爷转身离去时,又偷偷溜出去玩耍。
周祥薇急疯了,赶紧跑出去寻找。
七都岛被涛涛海水包围,周祥薇不敢想象,如有意外,她该如何向孩子爷爷奶奶交代。还好,那次孩子找回了。
比起个别孩子的调皮,更让周祥薇感到压力的是,身体的逐年衰老。
65岁的周祥薇还能扛起“快乐之家”多久?
“我要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我1983年做印刷行业起家,1994年一场洪水把一切都淹没了,我只能从零开始。后来建立箭牌口香糖包装纸实业,正处于经济危机背景下,经过3年尝试才成功。但我绝不向困难低头。孩子们缺乏父母关爱我是看在眼里的,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会像做事业那样坚持下去。”周祥薇的眼睛里露出坚定的神情。
近年来,周祥薇开始习惯性带着自己的孙辈,一起给七都岛的留守儿童送衣送物,在自己的孙辈血液里,同样种下爱心种子。
而让周祥薇欣喜的是,越来越多从“快乐之家”里走出的孩子们,动员家里人,把玩具送到“快乐之家”其他小朋友手里。
“这些孩子的爱心,将会成为‘快乐之家‘延续下去的最大力量。”周祥薇说。(记者 戚祥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