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过央视,去过春晚,参加过国庆观礼。
他叫郭文标,是台州的骄傲。从前,他是职业渔民,如今,他专门负责义务救人。30多年来,他从东海的波浪里共救回了900多条生命,人称“平安水鬼”。
救人,郭文标没有收过一分钱,更多的时候他还自己往里搭钱救人。甚至他还自费设立了一个海上救助站基地。
救命不谈价
台州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的海边不到十米的地方,这是郭文标的家,也是他自费设立的海上救助站基地。各家的渔船在他门前下货,停泊,他自家的船只能停在百米外的水中。
12月15日,初冬,郭文标接到一个救助电话。
一艘渔船在223海区发生动力故障,船员被困在船上两三天。船员四处求救,但没人去救。这是什么原因?原来,救人容易,救船难。如果救人,开一艘小艇去,就能把人接上岸。但是,渔民把船看得跟命一样重,人在船在,他向你求救,就是请你既救他的人,也救他的船。两三天耗下来,没人去,最后找到了郭文标。
别人不愿做的事情,郭文标没有推辞。12月15日早上,郭文标挂了救助电话后,便派手下救助队员开着拖船去救人救船。直到16日下午,才把故障船拖到岸边。来回行程超过20个小时。
郭文标心里其实非常清楚。出海一次,油费近1000元/小时,这样一个来回,不算人工成本,光油费就耗去了2万元。
虽然如此,郭文标只要接到类似的救助电话,照样去救;只要他去救,从来不跟被救者谈价格。
他最多是提醒被救渔民,如果船有保险,保险赔偿可以补偿给救助队(其实,绝大多数保险赔偿都远远低于拖船成本),如果没有,拉倒。如果渔民拿到保险赔偿后不愿抵偿救助费用,郭文标也没办法。
郭文标:总不能向人家讨要啊。要不然老百姓都来骂我了,你郭文标不是无偿救人吗?怎么又收费了?救人本来就是自愿的,事后跟被救者谈救助费,就有违初衷了。
他从小在海边长大,爷爷、父亲都是渔民。渔民生活苦,他深有感触。小时候,他曾亲眼看到,门外海面上,船翻了,船上的人抱着桅杆,慢慢随桅杆一起沉下去。他眼睁睁看着生命消失,却毫无办法。
如果自己有能力救人,那该多好。
13岁那年,他和几个渔民在台风中把小船拉到沙滩上。一个60多岁的老人没站稳,跌进海里。他立即跳下水去,凭一己之力把老人救上来。
这是他人生里从水中救起的第一个人。从此之后,他救人的数量逐年累加。救人的本领,也越来越高。
2014年冬天,风大浪急,海水冰凉,一艘渔船在松门东面海上沉了。郭文标和海事部门人员开救援船去救人。当时,浪头四五米高,有一人抱着逐渐下沉的桅杆,绝望地望着救助人员。郭文标跃入巨浪,犹如水中游龙,潜到被困人员身边。海事人员抛来缆绳,他接在手里,在自己手臂上缠绕几圈,再把缆绳绑到受困者身上,让救援人员把受困者先拉上去。然后,他自己再上救援船。第一次看到他在如此恶劣天气里救人的海事人员,都看傻眼了——平安水鬼,名不虚传。
救人多了,郭文标的名气越来越大,河里的、水库里的落水事故,都打电话向郭文标求助。只要力所能及,他从不推辞。
“活人永远有路走,死了什么都没了。”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海上救助站
在水中救人这件事上,郭文标从来没有停步过。
2008年,他筹资300万元,建造了专门用于海上远距离救助的“浙岭渔22528”号船,成立省内首家海上平安救助站。
截至目前,他救助遇险船舶180多艘,救助遇险船员900多人,海上救助船舶用时达2000多小时。
鲜为人知的是,他有一支跟了他20多年的救助队伍,至今共有16人,最小的33岁。这些救助队员大多是他的亲戚,有亲家,有妹夫。
海上救人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只有信得过的人,才会跟他一起干。比如妹夫毛礼荣,就是海上救人的一把好手。他和郭文标既是亲戚,也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他1.8米的个子,100多公斤,人高马大,身手敏捷。他和郭文标一起开快艇出海救人,落水者在他手中就像小鸡一样,一抓一提一放,落水者瞬间转到船上,救人效率非常高。
这么一支高效、庞大的队伍,维持正常运行需要一笔不菲的支出。郭文标说,自己可以不领工资,但队员都有家庭要照顾,不能不领工资。他算了一笔账:16名救助队员一年工资120万元;目前共有5艘船,基本维护成本一年30万元;一年中出海救人总耗油二三十万元。
这么大的开支,怎么解决?像其他渔民一样捕鱼肯定不行。人在远洋作业,万一急救电话来,就来不及回援。“我接到求救电话后,要确保10分钟内能出海”。因此,为了确保救人效率,郭文标已经多年没有出海捕鱼了。
他想出的解决办法是开办休闲渔业。除了“浙岭渔22528”号救助船,他还陆续增添了4条休闲渔船。在有急救任务时,休闲渔船参与海上急救,在无急救任务时,休闲渔船从事创收。“往年休闲渔业每年能收入三四十万元,今年最好,收入七八十万元。”同时,政府每年也对他有数十万元的补助。
一边无偿救人,一边哭穷,不算好汉。郭文标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强造血功能,解决救助队伍的运行资金问题。
正是通过这些努力,这些年来,他在海上救人这件事上,丝毫不打折扣。
当然,救人过程中,也有让他生气的时候。
今年10月,在温州某海域,一船员的腿断了,家属打电话向郭文标求救。郭文标问明情况后,第一时间携医生开快艇赶到事发海域,却怎么也找不到人。他电话打给伤员,打不通,又打给家属,家属说已经叫飞机接走了。
事后说起,郭文标仍抑制不住情绪:“人接走了也不告诉一声,白白浪费资源。”
他尊重每个求助者,也希望求助者及其家属给予基本的尊重。
珍重每条命
在救援过程中,误解、迁怒、无理要求的事情,郭文标都碰到过。
比如,在2010年5月的一次救援过程中,郭文标和救助队员在100海里外的洋面连续多天搜救,找回六具尸体,另有一人怎么也找不到。沉船拖到岸边,家属认为他救人不尽力,群起殴打他。后来警察赶来了,事态才得到控制。
又比如,有船员在海上心脏病发作,电话打到郭文标这里。他问明情况后,携医生开船过去。医生经过检查后,表示病人不行了。病人的儿子见状,立刻反目,骂郭文标见死不救,拍他照片,扬言要曝光他。郭文标很无奈。
对于这些意外的“打击”,郭文标表示都能理解。他说,只要自己尽所能去救人,就无愧于心,其他的不必太在乎。
渔民习惯把海上漂尸称为“元宝”,把尸体捡回来,送到岸上,称为“捡元宝”。郭文标“捡元宝”的数量,也不下三位数。
郭文标:救活人上船,接死人回岸。活人感谢你,死人保佑你。捡元宝”和救活人一样,都是对生命的尊重。
海民“捡元宝”还有许多讲究,比如必须男尸俯、女尸仰才可以捡,否则不吉利。碰到男尸仰和女尸俯的情况,郭文标会对尸体说,带你回家,尸体会翻过来。“外人或许觉得我们迷信,但是我们海边人就信这个,事实也是这样的。”他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一个人套着救生圈漂浮在海上,他过去一看,已经没呼吸了。他下水,用绳子捆绑死者腰身。在他穿绳过腰的时候,死者一把抓住绳子,不放手。郭文标轻声对他说:“你松松手,我带你回家。”死者把手松了。
许多人把他当作保护神,但他更希望每个人都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要拿生命开玩笑。
现在渔船作业人员中,80%以上是农民工。这些船工没培训、没证书、技术差、经验少,许多事故是因为外行造成的。
还有,按照国际惯例,海上风力超过7级的,政府不出海搜救。而事实上,许多触礁、抛锚、发动机故障等事故,都是发生在风大浪高的恶劣天气里。
郭文标:海上救援,限制条件很多,我们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活着的人,都懂得惜命。
救人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无偿救人,郭文标无愧于台州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