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周有光
青年时期的周有光
大洋网讯 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逝世,享年112岁。周有光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早年从事经济类工作,年过半百却跨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
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记者昨日特意专访了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退休老师、曾与周有光有密切联系的陈光磊教授,聊一聊他眼中的周老,以及那些曾发生过的故事。
经济学教授自称“搞语言文字是业余的”
1949年,周有光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回到中国。回国后本想在经济界里找工作的他曾形容自己当时运气很好,一到上海就被复旦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教经济学。
因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周有光与彼时的复旦大学校长、语言学家、教育家陈望道有些往来。作为陈望道的学生,陈光磊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1951年,周老曾出过一本名为《中国拼音文字研究》的书籍,他请陈望道老师写序。陈老很快就写好了,并在序中肯定了周老的研究价值及贡献,认为这本书是可以作为深入研究的参考。后来,周老在与我们闲聊时曾说,‘这篇序对自己是一种鞭策,而陈望道校长则是自己的一盏指路明灯,指引我走向后半生的新道路’。”
周有光会有如此感慨是因为,1955年中央举行了一个重要的会议——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组织通知周有光赴北京参加该会。会议结束后,中央让周有光留在北京去当时新成立的一个名为“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机构工作。当时周有光很诧异,他曾回忆:“我说,‘不行,我搞语言文字是业余的,是外行,留下来恐怕不合适。’但领导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就这样,周有光离开了上海、离开了经济学界,来到北京,进入了语言文字学界。
“与周老一次谈话就等于上了一堂课”
回忆过往,耄耋之年的陈光磊唏嘘不已。在他的记忆中,周老是一位知识渊博、视野开阔、与时俱进的老先生。“1959年,在复旦大学的讲座上,大学二年级的我第一次见到了周老,当时讲座特别火爆,周老谈吐风趣幽默,讲座很是生动。后来,大约是1976年,陈望道老师生病住院,周老特地来上海看望陈老,当时恰好我也在场,那次是我与周老第一次真正相识。”
其后,每年陈光磊有空都会去北京拜访周有光,他记得自己最后一次看望周老是2010年。“我最后一次看望周老时,他的身体情况还很好,特别健谈。周老很喜欢与我们交流,话题不仅限于语言文字,而是古今中外的一切事物都可作为交流的话题。与周老一次谈话就等于上了一堂课。”
拼音电脑首先在佛山应用推广
记者从佛山发明协会获悉,20世纪80年代周有光老先生支持研发的汉语拼音电脑,首先在佛山得到应用推广。
据佛山市发明协会秘书长黄志海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周有光老先生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期间,曾与从事软件开发的林才松先生合作研制全国首台中文语词处理机(汉语拼音电脑)。在周有光老先生的鼎力支持下,该拼音电脑终于研发成功。然而之后好几年未能得到推广应用。
1984年,在佛山从事科技社团工作的黄志海通过媒体向林才松表示推广应用该电脑的设想,并去信联系林才松。1988年黄志海和林才松见面商讨了推广应用该电脑的事情,回到佛山后黄志海就开始筹划此事。1988年9月28日,全国首家个体电脑打印服务部在佛山开业,黄志海向国家语委做了汇报。随后媒体报道了该电脑在佛山的应用情况。国家语委和周老都欣喜地知道了远在广东佛山的方言地区,有位青年通过学习汉语拼音,操作电脑,长知识,增收入,服务百姓大众的故事。(记者李春先)
周有光:
不要把功劳
都归在一个人身上
周家祖籍宜兴。十岁时,周有光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周有光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来又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
50岁之前,周有光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50岁之后,他从上海移居北京,从事语言文字研究:1955年,他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结束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从事语文工作。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不过,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他多次表示:“读过我书的人,绝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他的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到:“舅舅觉得,汉语拼音很早就出现苗头,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他不希望这样。”
1991年,周有光将关注的目光从研究拼音、文字等转移到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据张森根介绍,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
文/广报记者 李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