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城管部门对德占时期修建的地下暗渠进行摸底巡查,对仅存的5条暗渠实施“一渠一档”精细化管理。每年汛期,青岛德占期间排水系统都是网络津津乐道的谈资。这套排水系统究竟长啥样?青岛百年不淹的真相是什么?
现存2.66公里雨水暗渠保留原貌
2月23日,记者来到栈桥东侧前海一线,在那里能够见到德国地下排水官网的入海口。奔涌的潮水已经退去,记者下到海滩上,目测排水管网的入海口高度约2米左右,三四个人可以并排出入。入海口不断有水从地下管网中流出,并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
记者穿着雨靴从入海口处往里走,里面像一条深不可测的洞,再往里走分为两个洞,别有洞天。地下排水管网内部整体用石头和混凝土构筑,头顶斑驳的墙面上可以看到德国管网百年的历史痕迹。
1898年德国侵占青岛,开始进行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至1905年初具规模,以后逐渐向北延伸。其中,欧洲人居住区(中山路南段以东,自德县路过观象山、信号山至太平山一线以南至海边整个区域)及前海一带,采用雨污分流模式,雨水管、污水管分别设置;华人区(西镇和现市北区)则采用雨污合流模式,雨水、污水共享一管。据统计,目前,现有2.66公里原有雨水暗渠保留原始风貌,主要位于市南区安徽路、江苏路、大学路排海口附近。
德国神器是青岛百年不淹的真相?
每逢汛期,各地暴雨造成城市内涝,网友自嘲“出门看海”、“搭船出行”。而这边,青岛总以“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 的名号“躺红”一次,德占排水管网也成为“最红下水道”。
青岛百年不淹靠的是啥?有人把这归功于德占时期的排水管网。市南区市政技术负责人邱金来表示,在青岛庞大的排水系统中,德占时期的排水管网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青岛“百年不淹”得益于丘陵地形和“雨污分流”的排水理念。
“一渠一档”精细管理 保护百年工程
邱金来介绍,本次摸底巡查工作将对各条暗渠进行有针对性的勘测和维护管理。对暗渠现状和技术数据进行全面摸排,为每一条暗渠都建立详细档案,为后期的养护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据了解,市南区城市管理部门为做好暗渠排查和维护工作,会同有关工程技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自2月初起,对辖区内大学路、安徽路、中山路、江苏路、郯城路等5条德占时期修建的暗渠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对暗渠的长度、宽度、穹顶高度以及设施设备的完好程度等各项数据进行实地勘测,对现存的5条暗渠实施 “一渠一档”精细化管理。对暗渠存在问题和隐患将会同有关技术专家和历史文化学者进行充分考察论证,科学制定日常维护和专项维修方案,确保这个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的“百年工程”得到完整的保存和科学的维护。
见证历史 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青岛市文史学家鲁勇认为,德占时期修建的地下排水设施,是青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它既是青岛百年前被殖民统治这段屈辱历史的见证,也是百年前德国人为了把青岛建设成为东亚样板城市,运用当时十分先进的“雨污分流”设计理念,精心建造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真实写照。它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同时也要学习德国人严谨、精细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青岛的城市性格中去。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百年前的地下排水设施势必要进行不断的维建改造以适应现代化城市排水的需要。建议保留并妥善保护这仅存的一小段地下暗渠,既让其为现在的社会服务,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继续发挥其实用性和功能性,又将其作为百年前欧洲地下排水工程的缩影和侵略历史的见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记者刘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