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德亚在中国内蒙古展示唐卡。李爱平 摄
透过薄薄的镜片,38岁的德亚眼神自然、纯净。由于语言不通,这位尼泊尔青年大多数时候显得沉默,只有在谈到唐卡时才会通过翻译表明自己的观点。
“来中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传播唐卡文化。”12日下午,当他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结束一场展出时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图为德亚带来的尼泊尔唐卡。李爱平 摄
第一次来内蒙古的德亚,从千里之外的尼泊尔带来100多幅唐卡,标价最贵的一张约在5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最便宜的也有几千元。
作为尼泊尔唐卡学校的负责人,德亚此行的最大收获是与当地佛教圣地---大召相关负责人取得了联系。
“对方非常认可尼泊尔唐卡的绘画技艺,留有三幅唐卡。”德亚告诉记者,接下来双方还将再次进行洽谈。
这不是德亚在中国内蒙古推广唐卡的唯一收获。当地一家文化传媒公司,还专门为德亚的唐卡举行了文化艺术沙龙,旨在为让更多人认识唐卡这门艺术。
“唐卡是佛教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在现场,德亚如数家珍地对现场民众说。
德亚告诉记者,这些精美的唐卡是由其麾下的几百名画家所创作。“为了画好这些唐卡,一些画家甚至一年半只能画一幅,他们画的时候非常虔诚。”
“唐卡之美,绚丽夺目,方寸之间,皆是信仰。”当地主办方的对外宣传语似乎也在印证着德亚的说法。
“尼泊尔在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后,由于有宗教信仰,我们没有低落,大家彼此见面都要微笑。”德亚表示,在推广的过程中,他不会太注重经济利益,只希望能真正找到有缘之人。
图为德亚。李爱平 摄
内蒙古只是德亚众多中国推广之旅的其中一站。
为了更好地将尼泊尔唐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传播出去,他已在五年前踏入中国这片大地,并在北京设立了中国区推广机构。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唐卡有了解,尤其是唐卡的历史及制作,事实上很复杂。”迪雅是中国区推广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她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透露说,目前对于唐卡的传播手段主要是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让中国有信仰追求和艺术品鉴赏的结缘者得以了解唐卡。
“之前在北京曾举行过一次唐卡展出,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
“未来还将在北京实体画廊进行唐卡艺术品鉴赏,让大家进一步接触唐卡。”迪雅表示,他们还将赴佛教圣地浙江普陀山持续结缘喜欢唐卡的众多民众。
“我相信会有更多人喜欢唐卡,尤其是尼泊尔唐卡。”结束采访后,德亚再次对记者强调说,随后竖起了大拇指,眼神分外清澈。
记者李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