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正在纳鞋底。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金国建 摄
手工缝制的儿童布鞋,鞋面绣有虎头的图案,样子很可爱。
这些曾经给许多孩子们带来欢乐的虎头鞋在朋友圈中出现,立即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大家纷纷点赞。
奶奶今年80岁,仍然坚持每天缝制,她说,男孩子穿虎头鞋威风。
这几天,家住辽阳市白塔区卫国路的奶奶卢景媛火了,全因孙子把她的照片晒到了朋友圈上,原来滞销的虎头鞋还成了抢手货。
缝制虎头鞋要20道工序
“缝制虎头鞋要20道工序嘞!”卢景媛笑着说。左手握着三层的童鞋底,右手用锥子尖顶了顶布面,用力,锥子穿透整个鞋底。卢景媛又用力转了一下锥柄,将锥子拔了出来,手指捏着针一下就穿过了刚刚扎过的孔,将线勒紧,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一只鞋底估计有百余个这样的小针码组成,卢景媛已经看不清针脚是否整齐,全凭经验。
整个鞋底纳完了,卢景媛将它放到地下,用锤子重重地锤了几下,“这样它就平整多了”。
卢景媛从柜子里拿出十来双虎头鞋,全都摆在了床上,有粉的、红的、蓝的,款式差不多,但细看每一双又都不尽相同。
“我闲不住,每天都得做,还有很多双让人相中后拿走了。”卢景媛对自己的作品很中意。
“看着不起眼儿的布鞋,没有些耐心还真做不来。”卢景媛展示各种款式的鞋样说。
第一道工序就是剪鞋样,在袼褙上裁下鞋底和鞋面的形状。“袼褙用布都是我精挑细选、然后用浆糊一层层粘在板子上晒干的。”
纳鞋底是最辛苦的工序,由于老人年龄大了,经常熬了一个晚上也只能完成半只。滚边,绱鞋,这些如今听起来很陌生的词语,老人每一样都毫不含糊。“绱鞋,就是把鞋底和鞋面缝到一起。”
奶奶认老理:“布鞋养脚还省钱”
卢景媛住着老宅子,室内摆设也很简单,“节俭惯了”。
1937年,卢景媛出生于法库县的农村,家里穷,兄弟姐妹们穿的鞋都是母亲夜里得闲时赶制的。“那时不明白事,不知道心疼妈,穿鞋费。”
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卢景媛才开始学着给孩子做鞋,五个孩子都是穿着她缝制的鞋长大的。
孩子们长大了都买皮鞋穿,没有人再穿布鞋了,可这做鞋的老手艺卢景媛一直不舍得丢,就给孙辈们做布鞋。
退休后的卢景媛算是得了闲,她把孩子们不穿的布料衣服做成袼褙,闲着没事就缝上几双鞋。“送亲戚,送邻居,现在记不清多少人穿过我做的鞋了。”
为了讨孩子们喜欢,她在鞋上绣上点图案,后来发现虎头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黑色布面上用粗线绣上老虎的胡子,用“珍珠粒”绣成老虎的鼻子,经拨花、打籽等针法,一个活灵活现的虎头就诞生了。
手工缝制的虎头鞋,不仅美观舒适,透气吸汗,还有祈福的寓意。“我的小曾孙就特别喜欢。”
卢景媛要是听说谁的孩子从商场花上百元买来名牌鞋,心里就特别不舒服。“给小孩子就应该省着点花。”前些年,老人每年要做五十双虎头鞋,家里堆不下了,她就拿到早市去卖。
孙子晒出虎头鞋 朋友圈里获赞
肖争光是卢景媛的孙子。奶奶每个月有退休金,可以安享晚年,没必要这样辛苦。可是卖不去,老太太还真上火。为了让奶奶高兴,他将奶奶缝制的虎头鞋发到了朋友圈中,没想到,引来了许多人的转发,点赞无数。
朋友留言称:“我要一双,不为给孩子穿,只为收藏。”“想起小时候妈妈一针一线做鞋的情景,真的好喜欢。”“奶奶好有爱!”
大家认为,虎头鞋是祖孙情结的传承,更是极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肖争光小时候也穿过奶奶做的鞋。“现在我的儿子也穿她老人家做的鞋。”
“现在年轻人没时间,我的手艺没人愿意学,唉!”卢景媛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