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要为自己创造幸福的生活,也要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终结。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应该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精神,尊重和关爱故去公民的全新的殡葬方式和习俗。
破旧立新,应该为立新替旧。在城市殡葬改革中,需要创立新的殡葬方式和习俗,来代替旧的殡葬方式和习俗。
不保留骨灰是有困难的,但并非做不到。有部分干部、职工、农民让子女在他去世后将其骨灰撒于小溪、山林便是见证。还有不少健在的老人也有同样的想法,只是需要我们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让他们的愿望圆满实现。
不保留骨灰能接受的人已不在少数,我们要相信群众的觉悟。只是撒了骨灰后怎样让逝者无憾,不能一撒了之。生者对故去亲人的感情挥之不去,需要一种物质的东西来承载,城市殡葬改革需要在这种物质承载上做文章。
对此,笔者的建议是在各大城市中建故去公民纪念场所,相当一个纪念公园,可命名为XXX市缅怀园,园内设回归自然厅、缅怀宫、故去公民档案馆、故去公民纪念碑。
回归自然厅:运用科技手段、光影技术创造大海、森林、雪山、草原、江河等自然场景,让故去公民亲属在音乐拌奏下将逝者骨灰撒于场景之中。场景中不时有群鸟飞过,留下一串鸣叫,画面中也会流下飞瀑,涛声阵阵。配以豪迈的音乐,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离开人世。然后定期将骨灰统一收集,用轻型飞机撒入深山老林,最终回归自然。
故去公民档案馆:凡在缅怀园办理丧事的故去公民,都要由本档馆建立档案。在本馆微机中建故去公民资料库,将他们的标准照、生前重要事件照、音像资料、简历、遗物照、遗言、主要业绩等存入。一个家庭所故去亲人的资料可一并保存。
缅怀宫:改祭祀为缅怀。缅怀亲人的丧属可从档案馆调出档案中保存的故去亲人的资料,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看到他们生前的业绩、听到他们的声音。建缅怀宫就是为市民建立一个纪念故去亲人的场所,让他们在这里缅怀亲人,寄托哀思。一个城市可根据测算确定本市每天前来缅怀逝者的人数,来确定缅怀宫的容量。可建一栋漂亮的大楼,每个房间设40寸以上的显示屏,供遗属显示故去亲人的资料,让他们“回到”遗属中间。这里不仅供遗属缅怀故去亲人,还可能成为教育子女的地方。
故去公民纪念碑:故去公民纪念碑建在缅怀园的中心位置。它体现国家和社会对故去公民的尊重和关爱,体现他们生前在国家的主人翁地位,以此来纪念他们生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贡献。他们的骨灰不存在了,但他们作为中国公民的尊严依然存在,永远受到世人的敬仰。来此缅怀逝者的亲朋,在碑上输入逝者的代码,碑上就会显示逝者的大幅标准照片,大家在碑前鞠躬默哀。
缅怀园是完全的公益性质,在此进行的一切丧葬、缅怀活动一律免费。建缅怀园是民生工程,也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可缺少的部份,肯定要投入不少资金。但,它是一次性投资的永久机构,与乱建墓园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相比受益是十分巨大的。(作者:李永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