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齐开工,巧手编织致富路
色彩绚丽的土家织锦备受消费者喜爱
土家织锦成品展示
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色彩绚丽、五彩斑斓。2006年5月,土家织锦技艺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这种原始而复杂的民族工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当地旅游商品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乖幺妹土家织锦基地,我们看到了几十名农村妇女同时织锦的壮观场景。
据乖幺妹土家织锦基地的负责人介绍,“西兰卡普”历史悠久,始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历代均为朝廷贡品。一件完工的土家织锦,需经过纺纱、牵线、纺线、捡综、翻篙等十二道复杂手工工序。高难度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土家织锦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所在。
据统计,近3年来,武陵源区累计有2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参加过织锦工艺培训,且通过产业扶贫、公司化运作、农民参股分红的形式,带动了12个村(居)农民增收致富。目前该地区的土家织锦已实现产业化,开发出了靠枕、被套、围巾、提包、车饰、壁画、床单等100多种产品,还可根据顾客需求“量身定制”。这些五彩斑斓的“土锦”,正随着武陵源绝美的自然山水风光逐渐走向世界,深受各地游客喜爱。
(吴勇兵)
武陵源区乖幺妹土家织锦基地
一件土家织锦需经十二道手工工序
一条长170cm、宽15cm的围布,一个熟练工人约需四天才能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