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集中加工区厂区内部环境明亮整洁。 梧州市万秀区宝石局供图
被誉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的梧州,多年来,数以千计的宝石加工点藏身于居民生活区,让周边居民深受其扰。为了解决这一民生难题,梧州市决定对宝石加工行业进行综合整治,要求位于居民区的宝石加工点全部搬迁到宝石集中加工区(本报曾于2015年6月15日报道)。差不多两年时间过去了,整治成效如何?南国早报记者对此进行了回访
1 回顾
两年前加工点扰民却不肯搬迁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梧州的宝石产业加工量一度占据国内的95%,世界的85%。梧州市宝石加工点数以千计,过去主要集中在新闻路、石仁冲、步埠路等地的居民生活区。
绝大多数加工户已从手工作业转向采用空压机连带多台数控自动加工设备,产能比原来提高了数十倍。自动化生产后产量是上来了,但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两年前,记者在梧州采访时,不少宝石加工点附近的居民表示,宝石加工点通常每天上午7时开工,中午不停工,一直工作到次日零时,有的甚至持续到次日凌晨2时。刺耳的马达声、鼓风机声等噪音,让他们不堪其扰。此外,宝石加工点产生的废水废料也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决定将藏身于居民区的加工点全部搬迁到宝石集中加工区,并于2015年开始加大整治行动力度,对于不配合搬迁者采取断电、关停等措施。但整治行动初期,因担心宝石集中加工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部分宝石加工点不愿意搬迁。
藏身民房的宝石加工点不仅扰民,而且产生的废水废渣还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记者 周如雨摄
2 重访
藏身居民区的加工点数量锐减
近日,记者重回旧地。在石仁冲路口,远远便能听到宝石加工点机器产生的噪音。循声走去,一家藏身路边民房的宝石加工点映入记者眼帘,4名工人在嘈杂、充满刺激性气味的车间中劳作。
不过,在记者探访中,类似的宝石加工点仅有两三间,与两年前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
在下三云路、龙骨冲和新闻路,记者两年前探访过的多个宝石加工点已搬迁。在这里住了十多年的梧州市民周先生说,没有机器噪音的轰炸,感觉身体状况要比以前好了许多。
接着,记者来到崇锦宝石加工园区等三个园区。两年前冷清的厂房,目前已被各个宝石加工户占据,机器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一名加工户告诉记者,去年年中,他经政府引导并现场考察后发现,园区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远比外面租借的窄小民房好,于是他便将加工地点搬到园区里来,“我搬进来后一段时间,还发动同样从事宝石加工的亲戚也搬进来”。
文传福是崇锦宝石加工园区二区的一名管理者。他说,与两年前相比,园区进驻宝石加工点的户数大幅增加。过去,一区的厂房还愁租不出去,目前连二区的厂房也基本租完,公司正准备投资建设第三区。
3 治理
通过“打堵疏”等措施解决难题
日前,梧州市万秀区宝石局及梧州市宝石办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宝石加工点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困扰当地多年的民生难题正在有效解决。
万秀区宝石局负责人表示,通过两年来的综合整治,藏身居民区的宝石加工点数量已减少70%左右,仅有少量小型宝石加工点还藏身于城郊结合部的民房中。目前,他们将继续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让这些宝石加工点彻底退出居民区。
万秀区宝石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宝石加工点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得益于“打、堵、疏”等措施。“打”,即相关部门通过切断三相电(380V交流电),让使用大型机械的宝石加工作坊无法生产;“堵”,在居民申报安装电表时,需宝石局盖章同意,若安装电表用于宝石加工,则不予通过;“疏”,通过宣传引导及相关政策奖励,如搬迁补助、解决孩子就近读书问题等,解决加工户的后顾之忧。
梧州市宝石办相关人员透露,截至今年2月,搬进宝石集中加工区的户数已达400多户,机械1877台(套)。随着宝石集中加工区的生活设施、配套等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宝石加工点藏身居民区的现象或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