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放流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参与活动的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志愿者逐年增加。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和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8日联合举办中华鲟放流活动,500尾全人工繁殖大规格中华鲟放归长江,平均单体重量达5.5公斤,创历年之最。
500尾大规格子二代中华鲟放流长江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已有1.4亿年,有“鱼类活化石”之称。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华鲟野生资源急剧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自1984年以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持续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并连续多年获得全人工繁殖的成功。30多年来,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500多万尾,有效补充了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
2012年,三峡集团与宜昌市政府共同设立“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确定每年4月中旬前后联合举办中华鲟放流活动,活动时间和地点得到了固定。几年来,此项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参与活动的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志愿者逐年增加。
等待“回家”的中华鲟
根据监测数据,近几年放流的大规格中华鲟有三至四成顺利洄游到了大海,放流鱼体规格越大,洄游成活率越高。2011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放流17500尾大规格子二代中华鲟。今年放流的是2011年至2014年出生的子二代中华鲟,平均体长110厘米,平均单体重量达到5.5公斤。
据了解,近几年,每年洄游进入长江产卵的中华鲟数量已不足百尾,这表明分布于长江及近海的中华鲟种群数量已较为稀少。人工增殖放流大规格的中华鲟对于野生群体数量的补充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内外志愿者参加中华鲟放流活动
为了掌握中华鲟降河洄游运动规律,科学评价放流效果,今年中华鲟研究所对放流的中华鲟采用了体外T型标记、PIT标记和声呐标记,进行了DNA数据采集,建立了放流群里遗传分子信息数据库,并在长江干流的监利、城陵矶、武汉、汉江、湖口、彭泽、南京、江阴及支流的洞庭湖、汉江、鄱阳湖入口设置了监测断面。其中,部分重点断面进行了加密布设并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及时掌握放流中华鲟的洄游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