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伪科学”解答火星6大疑问
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马特·达蒙、杰西卡·查斯坦主演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今日在国内以IMAX3D格式公映,讲述了由马特·达蒙饰演的航天员马克·沃特尼成为第一批登上火星的幸运儿,却不幸与队友失联被孤身困在火星上,想方设法回到地球的故事。该片在IMDB评分8.2,烂番茄好评度更是达93%,不但有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和视觉奇观,其背后还涉及航天、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学、医学等众多科学领域知识和真实科学技术,被誉为“一封给科学的情书”。编译:田颖常识题 1
人类真的能在火星生存吗?
电影告诉你: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这颗红色星球条件恶劣:首先,火星温差很大,夏天时从摄氏零下153度到22度;第二,空气中95%都是二氧化碳,没有氧气;第三,土壤中缺乏种植作物所需的细菌,也就是说这里注定寸草不生;第四,有水,但仅以冰的形态存在,被冻住的“生命源泉”。
是的,它的红色就像是在警告你:这里什么都没有,除了窒息或是失温而死。
常识题 2
前往火星的任务因何会失败?
电影告诉你:在人类首次登陆火星的任务中,指挥官路易斯带领包括航天员马克·沃特尼在内的六人组员组成战神三号,搭载着宇宙飞船赫尔梅斯号花了九个月的时间从地球轨道到达火星。原本计划31个火星日的任务在第18天发生意外,在一场猛烈的沙尘暴之后,一段天线穿透了沃特尼的飞行服,使得他的侦测器失效,人也失去了意识,被队友误认已殉职,而被留在火星上。
常识题 3
前往火星的宇宙飞船应该什么样?
电影告诉你:参考美国太空总署的先进设计,宇宙飞船的外部配有太阳电池板、氧气与水储存空间、散热板、通讯舱以及其他重要的维生装置,以及还从未曾在电影中出现过的核子等离子电浆推进引擎。从驾驶舱延伸数百米长的闪亮白色内装通道,是对《2001太空漫游》致敬。
为模拟航天员在机舱中零重力的漂移效果,特技组用150米的架子、90米的履带、70个滑轮以及400米的Tech-12绳索,组成这特技钢索装置,连接到演员腰部、腿部以及肩膀的滑轮装置,绞盘与铝合金接头的使用让演员得以无死角地做出各种动作,包括360度旋转。
常识题 4
在火星怎么才能吃饱穿暖过得好?
电影告诉你:根据剧情,存储物资的余量够六个航天员生存68个火星日,也就是说,在只有沃特尼一人的情形下,可以延长到400个火星日。但还不足以撑到救援到来。好在除了机械工程师外,沃特尼还有第二重身份——植物学家,此次登陆火星就是为了研究并采集土壤样本,评估种植作物的可能性。
曾经挽救过整个文明免于饥荒的马铃薯,如今将在火星再次延续人类生命!沃特尼先想办法制造出必要的细菌让火星的土壤肥沃,然后把半颗马铃薯种进去,42天内就能得到有六到八颗马铃薯的整株作物,大的吃了,小的继续种植,这就是食物的来源(导演坚持使用真实的马铃薯,拍摄中总共种植了约1200株马铃薯,平均每株有8颗)。
常识题 5
登陆火星的宇宙飞行服应该设计成什么样?
电影告诉你:头盔与宇宙飞行服都是服装设计珍提·叶慈与宇宙飞行服专家迈克尔·姆尼联合制作。他们仔细研究了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博物馆的系列太空服,参考2030年之后真实任务使用的太空服为原型,设计出三套不同的宇宙飞行服,加上头盔,每套至少重达40磅!其中,头盔是由FBFX公司以真空浇注法制造,厚度约1~4厘米,配有六个灯,分别由一个小型的两段式遥控器来操纵。宇宙飞行服维生背包内的风扇,会将空气借由一条管子送至头盔内。而太空服碳纤维的背板,还要加上8支拴紧的3厘米铁环,连接着特技钢索。以达蒙为例,他的特技装备重达55磅,当加上宇宙飞行服与头盔的重量后,有时需要他多负担100磅的重量。
常识题 6
这故事的科学逻辑真有那么严丝合缝?
电影告诉你:坦白地讲,因为原作作者安迪·威尔把故事时间设定在不久的将来,也就是距今大约12-15年后,而书中所提所有科学方面的东西都是可信的,都有现存理论的佐证。除了一个例外:火星上的气压很低,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所以,其实威尔所描写的大风暴不可能出现。但威尔有他作为作者造物主的权利,“我需要一个让航天员离开火星的方法,所以我允许自己稍微杜撰一下。况且,想想吧,我觉得风暴感觉会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