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继《星际穿越》后,《火星》让我再次自卑
腾讯娱乐专稿(文/韩松 编辑/三替)像《星际穿越》原名Interstellar(“星际”)但到了中国就要加上“穿越”二字一样,《火星救援》原名Martian(“火星人”)到了中国也要加上“救援”二字,否则中国观众就不懂得,大概就不会去看似的。这是不是文化差异呢?我不清楚。但故事中的主人公的确成了一个火星人。虽然自始至终贯穿着紧张的救援,但电影后面却有更多东西,至少有三个地方给我留下了回味。
马特·达蒙饰演主角马克
一是科学艺术学。或者说科学本身成为了艺术。整个电影围绕科学技术构织并展开,由珍珠般的科技细节推动着情节发展,调动了观众的肾上腺素。我也不太懂得,但这里估计涉及了宇航学、宇宙学、天文学、天体物理学、行星学、化学、生物学、植物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等等吧(这里列举的学科有交叉),它们构成了整个影片的张力,而且它们不仅仅为电影故事做出了贡献,还展示了科学本身致命的美。因此科学本身正在成为艺术,这是一个趋势,这件事其实也是灾难性的,科学文艺自十九世纪初形成,发展到今天越来越主流,它对二十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学艺术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也就是说兴奋可能越来越少地与传统文学艺术有关,而更与科学有关。那种纯粹文人式的无病呻吟、虚与委蛇的文字游戏、缺乏独创性和理性思考的老生常谈,都渐渐失去了市场。这是文学艺术在二十一世纪丢掉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个片子中,科学不仅更接近人性,也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科学正在替代原本由文学艺术才能让人激动和心跳的一些东西。对此许多人仍执迷不悟。但今后那些纯粹的文科生会越来越没有出路。的确文科生会写一些精巧的农村爱情故事,但他们却不懂科学知识,不知科学思维,不懂科学审美,这在未来很绝望。这也是中国拍不好科幻片的一个原因。
中国航天局官员
二是太空政治学。影片里有一个国际合作的桥段。我其实并没有想到银幕上竟出现了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大楼。当时有些小小激动。中国的航天工程再一次拯救了美国宇航员。上一次是在《地心引力》里。这很让人自豪。有意思的是,《火星救援》中的中国航天部门负责人没有被拍成身穿军装的样子,而是男女都着西服,女的还抹有口红,非常时尚,非常标致,非常国际范。我觉得在这里美国人展现了一种善意(就是那些派军舰来南海的美国人)。我想我来拍的话至少也要拿岛礁问题拿台湾问题去做交换呀,但这个电影说,救人就是救人,连中国人也这么想。这后面有一个普世主义的东西,能让不同文化中的观众感受到我们都是人类,包括主人公的每一句幽默也是这样的。所以这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电影。
当然有人会说我幼稚。我们也可以假设带鱼五毛们来拍这个《火星救援》:一个中国宇航员被困在了那里,那么我们首先要构思的情节便是中国的正义力量如何战胜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对我救援行动的破坏和干扰。说你太幼稚的另一点还在于,这完全是美国电影商人的市场考虑嘛,是为了从中国观众手里捞钱嘛。但我为什么觉得这钱我缴得是那么心甘情愿呢(八十四块钱一张票)。
我是这么想的:如果商业的力量、经济的力量、科技的力量,有一天真的也能在现实中超越意识形态,战胜某些莫名其妙自我夸张的所谓分歧,为我们带来持久的合作与和平,那又有什么不好呢?至少中美科幻艺术家眼中的未来可能会朝这个方向发展,符合我党提出的共赢战略,比如刘慈欣的《三体》、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何夕的《天年》,中国硬科幻三巨头最近推出的史诗长篇,讲面对宇宙级灾难,都是中美紧密合作。很多人说科幻专写未来的阴暗面,但科幻其实真的是这个世界很大的一个正能量。相反那些心理阴暗的意淫者大都汇聚在传统文学艺术的某一个很小的领域。但由于带鱼五毛太集中了,世界上最大的负能量可能就要产生在中国。这也是中国拍不好科幻片的另一个原因。
在火星上种土豆
三是宇宙伦理学。这个片子讲的就是这个。伦理学是讨论怎么做人的。如一位朋友看了后感叹,人上了火星,也还是要学习怎么做人。十多年前,有美国搞宇航的人就问过我这个问题,说你们中国的宇宙伦理学是什么啊,如果有一个宇航员遇险了,你们实行集体主义,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那会怎么样啊,是他的性命更重要,还是完成国家的任务更重要,这名宇航员的同事遇到这个情况,会怎么做决定,还有他本人会怎么办,等等。
这个我当时很难回答。我曾想过类似的情形,一个共产党员在外星遇险了,为了避免造成国家更大的政治丢分和经济损失,为了不让西方敌对势力借机炒作,立即自杀可能是他最好的选择。还种什么土豆啊,最后搞得劳民伤财并让世界舆论议论纷纷。《火星救援》这部影片也是在讲这个问题。
在火星上要按照正常人的标准活下去,有尊严地活下去,为了家人活下去,靠科学,靠理性,靠信仰,另外不管地球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一定要救回去,让他回到家人身边。这后来就是赫尔墨斯号违反上级指令返航,宁愿冒着损失其他几名宇航员的危险,也要去救他。有意思的是这个是由宇航员们投票决定的,是一种星际民主。我不明白为什么审片机构没有把这个删去。整个援救过程也是公开透明的,是同步直播的,让全球知道,不搞延迟播出,或者干脆从头至尾保守机密,等救回来了再宣布也不迟,救不回来就永远不说了。也没有出现美国总统站在航天控制大厅下达指令的镜头。倒是上下级面对如此重大的突发事件还可以一边开玩笑一边做决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觉得,我们平时可能更关注技术一些,以及技术带来的经济军事价值。包括航天,探讨未来五十年的太空飞行方式和手段,但很少讨论技术后面的人,以及人要面对的伦理问题和人在宇宙中的底线。这是中国拍不好科幻片的又一个原因。
《2001:太空漫游》、《地心引力》、《普罗米修斯》、《星际穿越》海报
同《二零零一太空漫游》、《普罗米修斯》、《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等好莱坞太空片一样,《火星救援》延续了科幻片的一贯的伟大视觉奇观,这个就不用再多说了,另外它也进一步发扬了情感,比如这部电影里充满的人伦友爱,再就是依旧贯穿了哲思,有科技的哲思,有社会的哲思,但这里我主要还是想说指宗教。这回出现了基督教的十字架,也出现了印度教。虽然电影主要讲的还是用科学技术战胜困难,而没有过多直接讨论宗教,但整个影片是基督教拯救的主题,人的原罪问题,被抛弃然后又被拯救,或者赎罪后重生,另外还有创世的主题,他单独一人在火星上播种生命以及殖民,这显然是造物主的化身。
这些加在一起,统统反映了创作者的真诚,或者说虔诚。也就是对一种东西有敬畏心。如果说这就是传播西方价值观的话,我倒是希望它传播得更广泛一些。
所以说,中国拍不好科幻电影(其实也拍不好其他电影),核心是这个问题。
另外我想说,能拍出这部电影的人和他们的国家,是很伟大的,是值得尊敬的,仍然是有很强大的科技力量经济力量人性力量体制力量的,有的方面我们得承认差距。我很理解那些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的人。现在有的人害怕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而不敢把孩子送去美国留学了,这可能是未来中国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