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资料图片)
《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的48帧视效曾引发争议
李安当年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也尝试运用了大量新技术
李安给主演范·迪塞尔说戏
电影超长版海报
近日,李安导演的战争题材新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在美国Future of Cinema大会(“电影未来研讨会”)上播放了11分钟的电影片段,4K、3D、每秒120帧高帧频拍摄等技术噱头,引起圈内强烈反响,有人赞其可能引领未来电影行业的技术变革。这是李安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采用3D技术拍摄制作之后,又一次新兴技术与电影嫁接的尝试,他将其称为“撼动旧思维、拥抱潜力无限的数字技术的试验”。
4K、3D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前者和画面清晰度有关,后者则是三维呈现方式。但“120帧”在普通观众看来却有些玄乎——要知道,目前影院播放的影片通常为每秒24帧,最大帧频也才到《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的48帧,120帧的确将达到现有电影拍摄、播放技术的极致。VR之后,120帧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引发电影技术革命的关键词?
A
太逼真反而不适应
虽然《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的试片受到了全球电影人的关注,并且获得了高度评价,但基于48帧影片曾经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也带来不少人的隐忧。
首先,画面过于逼真,可能反而会让人觉得“虚幻”。有人反映:“48帧的《霍比特人》相比较24帧的版本,有种明显的油画感,在光线比较亮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对于适应了较“慢”观影体验的观众突然被拉“快”节奏,视觉感官方面必然会不适应,有人形象地举例:“这就像当年3D电影不把人看吐了么,你见过现在还有人吐吗?新技术要慢慢适应!”当然,不少人对于“逼真感”仍有隐忧:“蒙太奇到哪里去了?镜头摇晃感觉挺好啊!干吗要这么清晰?”
其次,有可能出现景深和失焦等技术问题,有知乎网友举了一个48帧电影的例子反证120帧电影存在的风险:48帧情况下,当人在前景、背后群山环绕时,‘焦点内’应如刀锋般锐利,‘焦点外’应如奶油般化开;如果达到120帧,反差会进一步加大,甚至会出现背景严重虚化、只剩前景人物的情况。
虽然还有很多技术难题可能会被攻克,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播放。目前,全球大部分影院都只能播放24帧电影。所以必须要有行业创新以及产业资本加持的配合,才足以让120帧电影发展这条路走得更远。
剧透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的故事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根据本·芳汀同名小说改编,被认为是伊拉克战争版的“第22条军规”。
故事主角是一名19岁的得克萨斯男孩比利·林恩,他在加入美军步兵部队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2005年他和同事们在一次交火中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为了展示伊战成果,布什政府把比利等人召回国,让他们在感恩节当天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与碧昂斯等娱乐明星同台,同时向他们授予荣誉勋章。不过在这之后,比利·林恩和其他老兵又被送回伊拉克战场。
据悉,电影展示的大部分场景是比赛那一天,战争的部分则通过闪回形式展现。
这部《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因为题材、导演、上映时间等因素,被业界看好是明年潜在的“奥斯卡获奖大热门”。除了两次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之外,该片编剧也是曾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西蒙·比弗尤。(记者 龚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