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0日电(唐平) 6月17日,中国音乐学院资深声乐教授、声歌系硕士生导师马淑明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中国声乐教学与范唱”公开课,与大家共同分享她多年在教学实践中沉淀、积累的经验、感悟与心得。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既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基础,同时也是其核心本质。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需要教师花费一生的时间去铸就与维系。马淑明教授在五十七年艺术生涯中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她辛勤耕种,可谓硕果累累、桃李芬芳。在讲座中,马淑明教授结合自己的艺术人生经历,与大家分享了她在多年演唱与教学中实践与总结的经验,对中国传统戏剧与曲艺的继承,教学理念的体现,以及她在声乐教学中对演唱者共性与个性的训练与培养。在马淑明教授看来,中国声乐艺术的学习必须要扎根与继承传统,重视对传统戏剧与曲艺的学习。“中国声乐若是不扎根于民族传统,你就唱不好中国声乐歌曲。除此之外,若想唱好中国声乐歌曲,语言是关键。歌唱是通过音乐化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语言在歌唱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所谓: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准确的语言表达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听众产生共鸣。”
此外,马淑明教授还强调对于演唱者共性与个性的训练与培养。共性,包括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歌唱通道。“通过头腔、鼻腔、口腔、喉腔、胸腔、腹腔这些位置共鸣器建立正确的歌唱通道。”个性,即是“一位歌者,一定要将音乐赋予自己的灵魂,在演唱时才能唱出自己风格。”同时要求学生做到“字清、腔纯、板正”,在读清字音的同时,既要准确地表达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思想,熟悉旋律,分析歌曲的体裁、曲式结构、调式色彩、风格特点,以及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高潮和结束等,还要在演唱中融入自己的见解与思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歌唱的理想效果。讲座最后,马淑明教授表示,在流行音乐充斥的当下,不能忽视对中国声乐艺术的普及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