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1日讯 10月31日,“推动《长恨歌》模式走出去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暨中国实景演出首批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在华清宫成功举行。陕西省质监局、教育厅、文化厅、旅游局、知识产权局、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七家单位,整合政策、资金、人才资源,深化政企合作,联合签署了《推动〈长恨歌〉模式走出去战略合作协议》。
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张灵光宣读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实景演出服务规范》三项国家标准发布公告。陕西省质监局宣布成立了陕西省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旅游演艺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陕西省质监局局长乔军、教育厅副厅长王紫贵、旅游局副局长赵跃虎、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行云、陕旅集团总经理任公正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全省十佳旅行社,部分5A级景区、演艺单位、高等院校的嘉宾共计200人。
中国实景演出首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以舞剧《长恨歌》为蓝本 严格规范实景演出市场
以《长恨歌》管理和服务为蓝本编制的《实景演出服务规范》三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17年3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发布的旅游演艺行业国家标准,填补了全国旅游演艺行业国家标准的空白。三项标准的发布实施,将对规范中国实景演出市场、优化实景演出服务、提高演出水准和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引领实景演出行业健康、良性、有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演艺产业涉及景区建设、文化创意、演出设施设备研制、服装道具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等众多产业,是延伸全省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服务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跨领域新兴产业。近年来,中国旅游演艺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领域的一大亮点。据统计,2015年中国旅游演艺节目有195台,观众达到4713万人次,票房收入35.7亿元。主要包括以《天门狐仙》为代表的“山水系列”,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印象系列”,以《长恨歌》为代表的实景演出系列,以《又见平遥》为代表的“又见系列”,以《宋城千古情》为代表的“千古情系列”等。此外,全国各地规模大小不一且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旅游演出项目还有很多。
国内旅游演艺市场的火爆,吸引了各方资金纷纷进军旅游演艺市场。在新项目不断上马、陆续投演的同时,国内旅游演艺市场故事生编硬造、制作粗制滥造、演出质量低下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市场需求的结合度不够、创新性不够,很难打造成为本地“旅游名片”。二是市场调研、产品规划、客源预测不到位,投资时“拍脑袋”决定,建成运营过程中遭遇成本过高、客源不足、观众不认可等诸多困难。三是产品营销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相对一部分旅游演出项目重建设轻营销,经营不善。四是创新不足。旅游演出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市场变化快,但很多旅游演出项目投演后长期不更新,很难满足观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实景演出规模和市场不匹配、行业内同质化严重、整体创新不足、商业模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内旅游演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专家预测,未来3—5年,每个知名旅游目的地都会有至少2-3台旅游演出。面对竞争激烈的旅游演艺市场,如何保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3年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在陕西省质监局的指导下,积极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制定《实景演出服务规范》国家标准。2014年标准正式立项。
在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标准编制专家组遵循标准制定的规范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考察,先后赴北京、西安、张家界、桂林、湘西凤凰、重庆武隆、武夷山等实演出地方开展调研工作,并与相关的企业管理者、研发团队、演职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座谈,深度了解行业情况,最终确定以舞剧《长恨歌》为参照编制国家标准。
中国《实景演出服务规范》三项标准包括《导则》、《演出管理》、《服务质量》。
《导则》主要提出了实景演出的相关术语和定义,并对选址、规划、研发、标识导引、安全、卫生、经营管理、考核评价等提出了原则性要求。选址和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是安全考虑,选址避开自然灾害多发地和污染源,不扰民,便于实施消防和紧急救援等;第二是市场考虑,应依托景区、度假区等资源富集区和游客量大的城市;三是演出质量考虑,场地文化内涵和演出主题契合,视觉景观体系完整。研发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主题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二是有专业的团队进行可持续的创新和市场对接。
《演出管理》主要对演出的设施设备、演出过程和演出质量考核评价提出了相关要求。设施设备主要包括日常使用管理和专业维护管理两个方面;演出过程管理则从演出前准备、演出过程和演出结束全维度提出了质量要求;演出质量考核评价包括内部考核、观众满意度调查两个方面,并及时调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