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部按照统筹城乡环卫一体工作职责分工和“乡有中转站、村有收集点、户有分类桶”的要求全力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全市建成运行生活垃圾发电厂1座,乡镇垃圾中转站28个,配有垃圾收集车78辆,垃圾池8043个,垃圾桶14624个,配备农村保洁员4474人,较2014年增加1377人,80%的新农村建设点的农村保洁员配齐了作业工具,基本满足了保洁、收集、转运、处理需求。在统筹推进“村组保洁、乡镇收集、县区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处理模式的基础上,在仙女湖区和渝水区鹄山乡等地积极探索服务外包、管干分离的市场化保洁模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各地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物力,从去年开始开展了大规模乡镇、村居生活垃圾清理攻坚战,对乡镇、村庄内外、道路沿途的存量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据统计,全市累计清理存量垃圾1.38万吨,村庄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状况有效改变。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该部将从疲劳应付向市场化运作转变、从抓新农村建设点向所有村庄全覆盖转变、从单一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复合转变“三个转变”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巩固提升,逐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工作机制。一是完善督查考核办法。修订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考核办法,严格推行“一套人马,一个标准和一月一明查,一季一暗访,年终一考核”考核制度。重视发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建立公共参与监督平台,动员社会每一双眼睛都来关注这项工作。二是加快推进保洁和清运市场化。注重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乡镇、村委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农村垃圾清扫保洁和清运工作发包给公司或个人,村委会或村民理事会等负责监督和管理,实行管干分离、事企分开,实现农村多样化保洁。三是改革资金投入机制。全面推行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对市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使用方式由过去补助农村保洁员工资为主要支出向依据村庄保洁绩效进行奖补转变,奖补到先进乡镇和村组。四是构建协同参与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境意识,改变传统陋习。同时,建立受益者承担机制,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向农户适当收取保洁费用,用于村庄公共区域清扫保洁的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