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坤(前)和同事
人民网济源11月30日电 (黄莎)刘小坤,济源市法院第一中心法庭(王屋法庭)的一名普通山区审判员。
打开他的电脑,“周某诉王某一案判决书”还显示着最后修改时间:2015年10月18日下午6点10分......这一刻, 38岁的刘小坤趴在办公桌前,再也没能起来。
那时,他的妻子刚怀孕5个多月。“等孩子生下来,我带你去看看山外的世界”的承诺永远无法兑现。
“今日事,今日毕”
车子在王屋的山腰爬行了近半个小时才到王屋法庭。不大的小院在寒冬的山腰中显得更加“单薄”。沙发、书桌、书柜、电脑桌加三把老式黄藤椅是刘小坤所有的办公设施。
刘小坤,洛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学院,2002年到济源市法院工作。2013年9月,刘小坤上山担任王屋法庭审判员。13年里,刘小坤的足迹遍布全市各个乡镇街道,上山下乡执行案件1324件。
山区的条件艰苦,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可刘小坤从不因为客观原因停止工作。“我跟着刘法官两年多了,从没见过他中午回宿舍休息,实在累了,就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靠一靠。”陪审员翟文涛指着角落里摆放的沙发,神情凝重地说。
那是一张快要看不出什么颜色的沙发,沙发一旁还放着刘少坤平时休息时用的暗红色靠枕。其实,刘小坤的办公室和宿舍只隔着一道楼梯。
案件急着出,住在山上加班是常有的事。“今年9月份,有个案子急着出,刘法官草草吃过晚饭就开始加班赶判决书,直到晚上10点多。我把判决书校对好后,刘法官又认真看了几遍。”书记员王亚斌回忆道,“这么晚了,你先休息等到明天早上再看也行。刘法官说不行,说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须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