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这些游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再提及游戏,孩子们多数时候把它和电脑、手机挂钩,比如“愤怒的小鸟”“水果连连看”“梦幻西游”等等。网络游戏的流行,把小孩从户外牵到室内,让他们的玩闹声变成了各式的游戏音乐声。
不过,记者发现,最近在南昌却能时不时发现“老游戏”的身影,难道传统游戏要“复苏”了?“再见”这些老游戏,大家对它并不仅仅是回忆,更多时候是一种期待。
现象:多数小孩不会玩老游戏
“小皮球、橡胶皮,马兰花开二十一……”这样的童谣对于70和80后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然而,现在大多数孩子却不会唱这样的童谣。“很多小孩都没听过这些童谣,跳皮筋、丢手绢、跳房子,这些几代人玩过来的游戏,如今几乎没几个孩子会玩了。”王晓娟是青山湖区的一名小学教师,她告诉记者,她曾经在教室外面画了跳房子的格子让学生们玩,结果却没几个学生知道这是什么游戏。
随后,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中小学生。调查显示,6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会玩老游戏,有近3成以上的受访者不知道如何“跳房子”,9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没见过“滚铁环”,另外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捉迷藏”“丢手绢”这类游戏太幼稚。“这种游戏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才玩,我们都是玩高科技的电脑、手机游戏。”读小学三年级的豆豆(化名)告诉记者,他读一年级的小表弟现在玩“开心消消乐”的技术比他还厉害。
植物、僵尸“爬”上课桌
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在电脑上的热度还未减退,就成了学生课桌上的“大红人”。一问现在小学生都玩什么,回答十之八九是“植物大战僵尸”“纸牌游戏”等,都快成了小学生游戏的标准答案了。
你出一僵尸,我出一豌豆……把植物大战僵尸从电脑屏幕搬到桌子上,游戏中的各个角色被印成一套纸牌,在淘宝上已经出到了第2代,牌也从几十张到了几百张。比较简单的一种是,由横向的9条草皮构成一个虚幻的草坪,草坪中间摆上9个僵尸最爱的“脑子”,游戏双方手持植物僵尸牌和特殊牌在草坪两侧,谁先连续吃掉3个“脑子”为赢。牌面上还有攻击力、防御力等数值,用来比较牌的大小。“纸牌图案都挺好看的,现在是学生们最钟爱的游戏,一下课就聚在一堆,摆一课桌。”王晓娟说。
原因:老游戏遭遇三大杀手
杀手一:场地不再便利
“以前我家住在单位职工宿舍,前面就是个大院子,院子里堆了很多杂物,我们就在院子里捉迷藏。”家住西湖区的陈巧玲说,那时候院子里的杂物就是最好的“掩饰物”,经常被大家搬来搬去。
如今,陈巧玲已成家生子。陈巧玲的大院子已经被拆平了,到处都是20多层的高层住宅。“楼房太高了,都是电梯上上下下,楼道里也狭窄,玩不了捉迷藏。”陈巧玲说,现在居住条件好了,可是孩子们也被高楼大厦隔开了,不再有玩老游戏的便利场地了。“现在住一栋楼里的小孩也相互不认识,自然也难以凑在一起玩游戏了。”
杀手二:电子产品兴起
传统游戏消逝的同时,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日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孩子痴迷于此,宁可躲在家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也不愿走出家门,成了名副其实的“宅娃”。
“从读幼儿园开始,只要写完作业就会拿出手机玩游戏,就算到了周末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家长张彬告诉记者,他知道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会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想尽办法转移孩子玩游戏的注意力,但收效甚微。“我不拿手机、ipad给他玩,他就会去找同学借来玩。”张彬说,因为经常玩电子游戏,他8岁的儿子已经戴上了300度的近视眼镜。
杀手三:大人没时间陪玩
出生于1982年的李薇说,小时候她跟着妈妈学会了跳皮筋,跟着爸爸学会了做柳哨、滚铁环,然而这些玩法,直到现在她也没能“传承”给自己的孩子。
“那时候我爸妈都在家附近的工厂上班,我就住在工厂大院。现在,我每天早上7点去上班,孩子爸爸8点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也得去上班,回到家之后大家都懒得再动弹。教孩子几个单词已经是难得,更谈不上带他们出去玩了。”李薇说。
回忆:曾经流行的儿童游戏
女孩多爱玩跳皮筋、翻花绳
跳皮筋算是老游戏中的经典,可先由两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跳皮筋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去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
“那时候只要下课铃一响,我们就会去跳皮筋。”今年32岁的黄菲曾经被小伙伴称为“皮筋王”。“家里条件好的就会去买一根两三米长的松紧带当皮筋,条件稍微差点的也用轮胎剪成一条条的拼接成一根皮筋。”黄菲说,不管怎样的皮筋,玩起来的乐趣却都是一样的。
女孩子除了爱跳皮筋外,还喜欢翻花绳。“用一根绳子结成绳套,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刘慧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可是翻花绳的本事却没丢。“小时候大人们常常逗我们,说是翻花绳就会下雨,所以我们一边担心下雨,一边又忍不住翻花绳。”刘慧说,当年翻花绳的乐趣,在自己的两个孩子看来,还不如玩上一盘“捕鱼达人”。
男孩更中意滚铁环、抽陀螺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数男孩都玩过滚铁环。“那个铁环是个直径约一尺多的铁圈,厚约一厘米,另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选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钩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邓伟说,他经常约上四五个小伙伴一起比赛,看谁中途不倒又能快速到达终点。“因为玩滚铁环,经常跑来跑去,那时候我们的体力比现在的孩子强多了。”
除了滚铁环,那时的男孩还都喜欢玩抽陀螺。这个陀螺是一种像漏斗一样上圆下尖的木质锥形体,尖头上安有一个小钢珠。“我小时候的陀螺是我父亲亲手做的,还特别用了一根皮条帮我做鞭子。”王磊说,自己经常因为玩陀螺赢回了伙伴的零食和文具。“那时候我们不仅会玩,还会动手做,所以抽陀螺很多时候拼的还是做陀螺的技术。”
新象:陪玩家教“复苏”老游戏
12月5日中午12时,江西师范大学大三女生丁小静早早地吃完饭就往学生家里赶。她不是去为家教的学生辅导功课,而是陪学生下棋、运动、做游戏。记者从南昌部分家教中心了解到,“陪玩家教”正在南昌悄然兴起。而他们正是让老游戏“复苏”的主力军。
“我的学生乐乐今年读三年级,父母是做生意的,没有时间陪孩子。”丁小静告诉记者,乐乐的父母对丁小静的陪玩要求是“不许玩电子游戏”。“乐乐有点胖,还有点近视,所以他的父母希望我陪孩子多在户外运动。”丁小静告诉记者,一开始她带着乐乐打羽毛球、乒乓球,但是没多会小孩就提不起兴致了。“两个人玩确实有点无聊,我当时看到小区还有几个小孩,就把他们召集起来玩起了跳房子。”丁小静说,没想到这个老游戏居然引发了乐乐的兴趣,那天直玩到天黑才肯回家。打那以后,丁小静就回去搜集了一些老游戏的玩法,每次都能让乐乐玩得不亦乐乎。“好几次乐乐的父母还跟着我们一起玩,这让乐乐更开心了。”丁小静说。
记者手记:让传统游戏焕发活力
对于很多中青年人来说,诸如弹弹珠、抽陀螺、滚铁环、跳房子、踢毽子、丢沙包这样的传统游戏给自己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童年生活因此变得精彩纷呈。可随着时代发展,不少传统游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现在的孩子对其很是陌生,他们热衷的是电子产品、网络游戏,虽说这些东西更时尚,但也有很多弊端,很多小孩因此变成了“眼镜侠”,也不爱与人交流。
传统游戏其实有许多优势,它老少皆宜,能在运动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等。要让传统游戏真正焕发活力,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那些原本打算购买电子产品给孩子当生日礼物的家长不妨换个思维,给孩子购买跳绳、沙包、陀螺、毽子当礼物,并和孩子一起玩,除了节省开支外,还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并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与此同时,也可让传统游戏走进校园,进行必要的创新后由老师手把手教孩子玩,社区里也可以开辟一定的活动空间。让传统游戏早日焕发“青春”,让更多的孩子能爱上老游戏,不再是“电子娃娃”。(记者 吴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