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儿女双全,膝下孙辈承欢,生活虽不算富足,但也其乐融融。如今的他,却带着年幼的孙子孙女住在简陋的陈旧民房内,生活困窘,挥之不去的悲伤烙在心里。
发生在蒋继群身上的巨变,缘于他儿子的一次“舍命救人”——在9年前的一起安全生产事故中,为了挽救工友的性命,26岁的蒋树枝不幸遇难。
为了替儿子争取“见义勇为”称号,蒋继群一直在奔波,9年未果。如今蒋继群罹患胃癌,时日无多,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见儿子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否则死了之后没有脸见儿子”。
困
重病父亲的心结
3月23日,铅山县城的夜风有些冷。
蒋继群走到屋内一个破旧的木柜旁,从抽屉中拿出了一张泛白的1寸黑白照片。借着室内昏暗的灯光,他轻轻地将照片捧在满是皱纹的手上端详。
照片中是年轻人,身穿圆领条纹球衣,目光坚定。照片中的人是蒋继群的儿子,蒋树枝。
低头看了一会儿,蒋继群闭上了眼。
尽管时隔9年,但说起蒋树枝的那一次舍己救人,蒋继群的声音仍颤抖不已:“儿子走后不久,儿媳就改嫁了,撇下了一双儿女给我们老俩口,日子苦啊!”
靠碾米为生的蒋继群只能拼命做工,时常赶不上饭点,久而久之,便落下了胃病。去年,66岁的蒋继群被查出胃癌,手术过后,医生劝他继续化疗,否则时日无多。蒋继群选择了离开医院,“家底已经掏空了”。
蒋继群夫妇俩一个月收入仅2000余元,居住在一栋2层高的陈旧民房内,屋内条件简陋,靠仅剩的独女蒋雪珍接济已成了惯例。可蒋雪珍的境况也不好,同样育有一双儿女的她,白天在工厂做衣服,晚上则去KTV当服务生,一个月赚3000余元,“父亲身体不好,哥哥的两个孩子以后也是要我养的,担子很重”。
清明将至,蒋继群一家准备去祭扫。此前,蒋继群曾不止一次在坟前埋怨,倘若时光能倒流,他希望儿子不要去救人。
痛
儿子为救人遇难
噩梦是从一个电话开始的。
“你儿子出事了,正在医院抢救。”一个电话把蒋继群惊醒。他至今仍记得,那天是2007年5月23日。
一向节俭的蒋继群立马花钱包了一辆车,从铅山县赶往上饶市信州区。他到医院时,蒋树枝身上已经插满了管子,喉管也切开了,借助仪器呼吸。
“你要做好准备。”医生的话让蒋继群老泪纵横,拼命问身边的人“儿子怎么了”。各种破碎的信息,还原了事发时的情形。
“出事了,有人倒在池子里了。”这天清晨5时许,在上饶市春珍小麦淀粉加工厂上班的蒋树枝正在休息,他立即循声跑去。
看到工友陈国溪不慎倒在发酵池内,池里浆水仅有1米多深,蒋树枝没有多想,跳下池施救,但是他也迅速倒在了池中。
见状,市民温大龙憋住气跳入池中,将蒋树枝翻转脸部朝上,围观群众则用铁钩将温大龙救出发酵池。此时,工厂老板李春义夫妇也闻讯赶来,二人未听劝阻也相继跳入池中救人,但都不幸倒在了池中。
没多久,消防人员赶到现场将池中的4人全部拖出,但此时陈国溪已当场死亡,李春义夫妇也在送医途中死亡,年仅26岁的蒋树枝进入紧急抢救中。
蒋继群期盼的奇迹没有出现,6月5日,26岁的蒋树枝被宣告死亡。
“太快了,儿子走得太快了……”说到悲伤处,蒋继群的泪水从眼角滑落。
事发后,当地成立了“5·23”事故处理指挥部,开始着手处理善后事宜。考虑到日后生活困难,铅山县政府给蒋树枝的一双儿女上了城镇户口,并按最高标准给予二人低保待遇。此外,还给了蒋继群一块180㎡的宅基地用于建房,工厂被依法变卖后,一次性补偿他14万元。
但蒋继群还有一个心结:“儿子不能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名誉问题怎么办?”
媒体记者到医院采访时无心的一句“见义勇为”提醒了他,“对,我儿子就是见义勇为”。
6月10日,蒋继群与“5·23”事故处理指挥部签订了协议,提出蒋树枝的死亡应认定为见义勇为。对此,“5·23”事故处理指挥部在协议中要求,蒋树枝家庭要向有关部门写出报告,经逐级审批,由有关部门核定。
“放心,你生了个好儿子,我们会主动帮你办好的。”不知道该如何申报的蒋继群,听到政府工作人员的口头承诺,暂时放下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