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记者 肖苏萍 宋海峰
新建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自豪。“我们走进城市啦!我们挺进全国‘百强’啦!”
是的,新建人应该自豪。过去的一年,新建“撤县改区”,大步走进城市,与红谷滩新区无缝对接;新建人奋发图强,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及省委、省政府昌九一体化部署,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财政总收入达4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20亿元,实现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三年翻番目标,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投资潜力百强排名榜上位居83位;立志改革,坚持生态立区,成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位居全省第一……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新建三年大变,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发展方针,全区人民转变观念、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成绩来之不易。
调结构:绿色工业挺起新脊梁
新建区委、区政府善于在跨入全国“百强”攻坚战中,补齐短板,推进发展。
2013年初,当时的新建县委、县政府站在全国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审视本地工业发展中的短板,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工业,加速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及昌九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
发展绿色工业,既看速度,也看增量,更看质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可持续增长,成为跨入全国“百强”的关键点。长堎工业园区是发展绿色工业的主阵地,三年来,园区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外商投资等项目80个、上市公司5家,形成了汽车制造、食品医药、出版印刷、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集群。去年,该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575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30亿元,完成税收10亿元,实现三年翻番目标。最近,全省3家园区率先申报“长江经济带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长堎工业园区的综合指标名列第一。
招商选资,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年来,新建区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1个、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立项投资总额超500亿元。江西五十铃、恒望汽车城、康莱特药业等一大批“重量级、引爆性”项目纷纷落户并快速推进。去年12月中旬,中国中车江西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生产的首列地铁列车在新建下线,实现了南昌地铁“新建制造”,开创了江西高端装备制造业史上又一个“第一”。
在绿色工业的引领下,新建区抓结构、促转型,挺起绿色工业新脊梁,正在呈现支柱产业“顶天立地”、特色产业“开天辟地”、新兴产业“翻天覆地”、大众产业“铺天盖地”新景象。
护生态:示范区展现新活力
新建走进城市,融入南昌核心城区,必须走生态发展之路。
乌沙河,全长十余公里,穿长堎镇而过,这条该区引以为傲的灵动水系曾被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取代,成为名副其实的“乌水河”。“何日还我清泉来?”新建人民为此盼了十几年。三年前,集污水治理和水利工程、湿地公园及立体交通建设于一体的乌沙河综合治理方案让新建人民欣喜不已,大家纷纷出主意、献计谋,赞语不断。
这是民生工程,百年大计,一定要向新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区委、区政府郑重承诺。如今,礼步湖公园已经建成,湿地公园建设也将进入收尾阶段,更加美丽的乌沙河即将成为新建区的“玉带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美丽新建。新春走进新建,昔日的断头路打通了,垃圾场变成了小花园,小街小巷变成了特色街,新建正以“秀美城乡、清洁新建”的姿态走进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建区敢作敢为,造福百姓。与红谷滩新区仅一路之隔的邹家村、丁家村、肖家村是新建区有名的“城中村”,许多百姓住在遮风不挡雨、挡雨不遮风的棚户区。三年前,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听民意、解民忧,启动旧城改造项目,三年累计完成近300万平方米房屋征迁,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个个花园式的安置小区今年将陆续交付,千余拆迁户正在筹划新房装修,准备搬入和都市人一样的住宅小区。
如今,城区规划面积已由三年前的24平方公里扩大到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6平方公里扩大到24平方公里,“六纵六横”城市路网不仅与红谷滩新区对接,而且连通出城高速公路、南昌西客站、昌北国际机场,构建了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现代物流网络。
与此同时,农村面貌大变,生态活力凸显。先后打造了西山、南矶、联圩等8个特色镇,创建市级以上生态文明村136个,实现了农村公交乡镇全覆盖。尤其可喜的是,全面推广了农村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新举措,不少行政村还建起了污水处理厂,“蓝天、清流、净土”正在变成现实。
重民生:“幸福新建”走向新生活
走进长堎集贸市场,有序、繁荣的交易景象令记者感慨万千。三年前,记者也经常来长堎集贸市场采购生活用品,那时的市场是临时建筑,用“脏乱差”形容不为过。区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建的室内综合集贸市场投资达3.6亿元,规模大、标准高、功能全,不仅给市民带来了便利和幸福,还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
百姓福祉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记者采访过程中获得的一串串数据,访问的一个个典型,穿行的一座座乡村,都在向记者证实,一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已相继竣工,许多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实现了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同步跨越的喜人局面。
一项项深得民心的举措,就像一串串“幸福密码”,开启了一扇扇幸福之门,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三年来,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10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6%、12.5%。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渔民上岸”等安居工程快速推进,社保、新农合等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披着阳光,登上梦山,极目远眺,“进城”之后的新建人民又有了新的希望。随着位于新建境内的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新建人民以独特的智慧和眼界发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正着力掀起历史文化旅游潮,并以此拉动、提升南昌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新样板。
“看生态、学历史,在新建”“文化旅游,新建最优”。记者行走在各社区、乡镇,不时能看到这样的标语,新建人已经行动起来了。
美丽的新建,阔步走进城市,明天必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