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了,这里的群众盼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办事,减少奔波之苦,这是很多地方政府的追求。然而,南昌市滁槎镇与尤口乡合并为昌东镇后,留下的“后遗症”却让群众办事增加了不少麻烦。群众申报宅基地、婚姻登记等事项,有的往返一趟要跑40公里。
4月5日,记者了解到,原属滁槎镇的滁槎居委会和吉南村、赵围村、岭永村,在乡镇合并后,远离昌东镇行政中心,成为边远地带。昌东镇虽然设立了滁槎居委会办事处,吉南村、赵围村、岭永村等民事代办点,但办事处“作用非常小”,又无相应机制约束村级民事代办点。15年来,当地上万群众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耗在办事“路上”。
公交班次少 来回路途远
5日10时20分许,记者来到滁槎居委会办公楼,一楼有两间办公室悬挂着滁槎居委会党支部牌匾,大门紧锁,门上用白色粉笔写着“请拨138035121XX”,二楼、三楼完全闲置。
记者拨打电话后,一名女工作人员匆匆赶来。她直截了当地说,乡镇合并后,群众办事确实不如以前方便。
话音刚落,记者遇到家住滁槎居委会附近的姜红兵来办理婚迁手续。姜红兵告诉记者,他在深圳创办企业,因妻子将分娩,决定把妻子户口迁至老家。趁着清明节假期,从深圳赶回来办理。
姜红兵说:“原来在滁槎镇可以‘一站式’办理,现在办理婚迁手续要到滁槎派出所领取申请表,填写后到居委会盖章,再跑到近20公里外的昌东镇便民服务中心,找相关职能部门盖章,最后返回滁槎派出所办理,大量时间耗费在路途奔波上。”
奔波于滁槎居委会与昌东镇之间,姜红兵还有轿车代步,而更多的群众只能依靠公交车。滁槎居委会女工作人员称:“坐公交去昌东镇要花约1个小时,且班次很少。每天只有两班,8时和17时各一班。滁槎居委会是原滁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天祥大道修建后交通还算方便,但不少村庄没通公交车,群众办事更为不便。”
记者所走访的吉南、赵围、岭永等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群众赶公交车去办理婚姻登记、准生证等证件,往往要“赶早出门,摸黑回家”。
办事处难解办事难
据了解,昌东镇2001年由原南昌县滁槎镇、尤口乡和瑶湖水产场撤并而成,2003年由南昌县划归南昌市高新区管辖,镇政府所在地设在原尤口乡。原滁槎镇便民服务中心也相应拆并,设立滁槎居委会办事处。
5日上午,该办事处一直“铁将军把门”,记者在门外未看到任何办事机构标识,也没有联系电话。分管滁槎居委会办事处的昌东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办事处有3人,其中一人请假,对于其他两人未在办事处办公,他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办事处办不了什么事情。”
记者提出那为何浪费人力物力设立办事处,他无以作答。
昌东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胡福平坦承设立滁槎居委会办事处作用不大,只是起到一个联络作用。他说:“这是乡镇合并造成的,但现行机制不允许设立两个便民服务中心。致使吉南、赵围、岭永等地群众来镇里办事较难。”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是十分必要的。”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相关人士表示,而行政建制的撤销,再伴随学校、医院、金融等单位的撤并,会造成那些本来就很偏远的乡村被遗忘,这应该引起重视。
民事代办难落实
胡福平告诉记者,昌东镇在一些较远的村庄设立了民事代办点。不过,记者采访多名群众,均称并不知晓。他们甚至表示,有时候找到村干部帮忙去镇里办个证件,还会遭推诿。在记者走访的几个村庄,都没有见到设立民事代办制度、台账、代办员职责等事项。
一位村干部私下说:“上面”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代办,那办不办只能“看心情”。胡福平承认,目前没有细则要求村委会干部为村民代办,确实存在管理漏洞。他说:“将督促滁槎居委会办事处、村级代办点认真履职。”
记者发现,原滁槎镇中心街离天祥大道、航空北路很近,由于公交车班次不多,活跃着众多“黑车”,他们跑一趟昌东镇便民中心50元起步。滁槎居委会主任李国良表示,交通条件已较原来大大改善,希望开通微公交方便群众办事。胡福平表示,将抓紧与南昌市公交运输集团联系,尽快多开通公交线路,方便群众办事。
专家表示,代办点、办事处干部认真履职很重要,不过仅仅依靠督促远远不够。村干部固然可以利用开会时机帮村民顺带办事,但没有制度约束,效果、效率难以保证。打通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抓紧落实改革举措,才能让为民服务延伸到基层每一段“神经末梢”。
据了解,在全省率先实施“民事代办”的新余市,408个村级“民事代办点”均规范了代办员工作职责、办事流程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并都在公告栏公开,村民足不出村、不花一分钱就可轻松办理28类事项。同时,各乡镇将“民事代办”工作列入行政村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将代办服务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与村干部工资报酬挂钩。一系列举措的推出,让“跑腿干部”既有奖励,又有监督,从机制上成功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记者 余红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