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蔬菜专业村的“供给侧改革实验”)
瓜果飘香,美景如画。7月19日,记者走进全南县城厢镇黄埠村,随处可见醒目的蔬菜大棚和生态果园,挂满枝头的葡萄让人垂涎欲滴。
种了十多年甜玉米的玉瑞鹏迎来了好运气,他尝到了年初特色产业“供给侧改革实验”的甜头。来自广西南宁的玉瑞鹏一家在这里租了300多亩地种甜玉米,仅今年上半年纯收入就突破20万元。
黄埠是当地有名的蔬菜专业村,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村民就开始大规模种植蔬菜。今年6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曹义美向记者介绍,一直到数年前村民的种植品种都只有辣椒、冬瓜、西红柿老三样,结构单一,效益不高,村民增收缓慢,有时甚至菜贱伤农。
蔬菜专业村的发展难题如何破解?曹义美带领村里种植能手外出“取经”,试水改革,从生产环节入手,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引进集约化、专业化的大户创办产业基地,推广绿色无公害种植等新模式,提高供给标准,打响本土特色产业品牌,实现转型升级。
玉瑞鹏一家是第一批来自省外的大户。2015年初,他们先租了100来亩地种玉米。因为土壤和空气、温度、湿度都非常适宜,种出来的玉米不仅光泽度、饱满度好,而且口感甜美,每亩增产千余斤。今年他们又迫不及待地扩种了200亩。“山好水好,品质更好。”玉瑞鹏说着还剥开一根鲜玉米递给记者,“你尝一口就知道了!”
外来的大户犹如一条条“鲶鱼”,搅动了整个黄埠村。村民们认识到,要想富,不能靠传统模式和单一品种打天下。村里也适时流转1100多亩土地,推进现代农业设施改造,按照“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的要求,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安排专人负责分析市场行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招商。
“村里瞄准高标准供给,着力打响‘烧斗’葡萄等特色产业品牌。”穿行于“绿色隧道”,曹义美指着沉甸甸的果实欣喜地介绍。村里开门广揽贤才,特意到外地邀请月满秀等果业大户前来投资创业。一口气租下600亩土地的月满秀,不仅种植葡萄,还多点开花,留出200多亩地种植桑葚、蓝莓等名优水果。
“蓝莓品质很好,请过来尝尝。”在月秀生态果园,挂点黄埠的干部钟传玉义务当起推销员。春天桑葚熟,夏天蓝莓香,秋天有葡萄,冬天草莓红……如今走进黄埠,宛如一个“四季有果摘、全年无断档”的生态“绿谷”。产品升级,效益倍增。时鲜精致蔬果,也改变了过去黄埠单一品种扎堆上市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
蓝莓、葡萄、黑花生,被黄埠人誉为新“三宝”。栽种黑花生的黄铁梁自我提高供给标准,用农家肥施肥,人工除草,打造有机食品。如今,拥有了有机认证的黑花生比普通花生价格翻一番。
而作为供给侧一端的农户,生态果园、产业基地进村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在基地务工,每天收入60元左右。”村民陈美英很满足。
此外,黄埠实施“基地+”的经营模式,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方式,让农户共享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发展成果。如今,该村打造铁之梁紫薯、石古葡萄、甜玉米、黑花生等新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1660亩,带动280多户村民就业创业。
“村里‘供给侧改革实验’不是做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巧借外力实现转型升级。”曹义美胸有成竹地说。除了加快与旅游“联姻”,村里还尝试在深圳开设黄埠原生态体验餐厅,让黄埠绿色农产品走进高端社区;村里不少“新农人”注册了微信、微博账号,建立自己的果园微店,在网上招揽客户。
正值盛夏,黄埠生机勃勃,硕果满枝。然而,村里的“供给侧改革实验”远没有止步,泥腿子们还有更大的梦想:打造一批“四季有果摘、全年无断档”,集旅游观光、鲜果采摘、垂钓烧烤、农家乐等于一体的生态庄园,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就在一周前,黄埠村又和深圳一家大型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该企业计划投资5亿元,将包括黄埠在内的附近村庄打造升级成集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电商营销、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
沐浴泥土芳香,黄埠创新之路,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