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近期持续高温,市民们深切感受到了夏天的“热”情,消暑降温无疑成为头等大事。说到消暑降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各种冷饮、冰棒。不过,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南昌冷饮市场正被外来品牌疯狂瓜分,本地品牌几乎全线沦陷。哈根达斯、DQ冰雪皇后等国际品牌在南昌也有多家门店。
现象
冷饮批发部本地冰很少 超市里外来冰淇淋走俏
8月1日,西湖区的前进路冷饮批发部生意火爆。店老板告诉记者,近期南昌天气炎热,生意还不错。采访过程中,他就接到多个电话,又要出去送冰上门。
“本地冰比较低端,价格上也比较低廉,所以进货的量就相当少,进货会首选外地冰。外地冰在店内占的比例比较大,例如蒙牛、伊利等品牌。”该老板说。
位于青山湖区的华燕冷饮批发部,是一家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老店。批发店王老板向记者透露,在进货上,外地冰明显要比本地冰种类丰富,本地冰并没有比较有名的品牌,顾客也更青睐一些知名品牌,所以本地冰进得就更少了。
走访时,记者发现,这两年“爆红”的还有东北大板,南昌街头的商店几乎每家都摆着一台东北大板专用冰柜。
超市里、商场里,购买冰淇淋的市民不少。红谷滩某大型商场的经理介绍说,联合利华旗下的和路雪卖得最好,销售达三成;其次是伊利、蒙牛,两者加起来大概占四成,其余的就是一些小品牌来“分食”了。
该经理介绍说,该商场大部分是进外地品牌冰淇淋,本地品牌在超市里压根就见不着影子。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为迎合市民的多层次、差异化需求,越来越多的全球连锁冷饮巨头抢滩南昌,美国通用磨坊旗下的哈根达斯在南昌开有10多家门店,DQ冰雪皇后在南昌也开了多家门店。哈根达斯冰淇淋价格不便宜,但销售情况不错。
调查
老牌制冰厂相继倒闭 本土冷饮企业举步维艰
很多“老南昌”都记得,船山路、叠山路的制冰厂,以前一到夏天就要排长队。不过,昨日记者在网上搜索了南昌多家制冰厂联系方式,得到的回应多为“您拨打的电话是空号”。
位于丁公路170号的国营南昌制冰厂,于1953年挂牌成立,是当时南昌最大的制冰厂。不过,8月1日记者找到这里,发现厂子已经变成宾馆。生活在附近的魏大爷说:“以前这里的制冰厂有好几百名员工,已经关门十多年了,厂房早就转让给别人了。”
不愿透露身份的一冰棒厂家负责人徐先生介绍,1998年是南昌冰棒业的鼎盛时期,“新地”、“大众”、“太空”等品牌崛起,一时间占据了南昌冷饮市场90%的份额。
不过,1999年外来品牌大举进军南昌,许多本地制冰厂在外来品牌的强烈攻势下,纷纷败下阵来。到2003年,已有五六家本地企业相继停工、倒闭。
“据我所知,目前在南昌县等地还有一些冷饮企业,但规模不大,品牌也不是很响亮。”徐先生说。
专家
本土品牌认可度低 应整合资源形成规模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无论是大型商场、超市,还是零售小卖部,南昌本地冷饮产品都比较少。
一名从事冷饮销售20多年的人士指出,南昌本土的无非就是盐水冰、绿豆沙等,新品种寥寥无几。而外地厂家不断推出夹心、脆皮、鲜奶等复合型口味的冷饮,品种多不说,而且口味各异,形状也是各具特色,所以销路自然好。
青山南路一家超市的老板表示,市民对知名冷饮品牌认可度高,例如“和路雪”、“蒙牛”、“伊利”等。
记者查询工商注册信息发现,南昌有12家制冰企业,注册时间最早的为1953年,最晚的为2015年。不过,不少制冰企业已经倒闭。
业内人士认为,外来品牌依靠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确实给本地品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同时本地企业自身因素也不容忽视。1999年外地品牌还未大量进入南昌,而本地企业却没有看到潜在的危机,安于现状,没有加大生产设备、品牌包装等方面的投入,以致外地品牌一来,短时间内便失去抵抗力。同时,消费者对冷饮类产品口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消费水平的逐年提高,低档冷饮产品已渐渐失去它的消费群体。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博士汪华林副教授表示,南昌夏季高温天多,市民有吃冷饮解暑的习惯,南昌原本是适合发展这个产业的,但是没有发展好。南昌很多企业家很聪明,但缺乏大智慧,缺乏国际化视野,这是本土冷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走向衰亡的原因。
“在该产业的技术投入上,相对比较匮乏,导致质量上不能保证。另一方面,商家没有进行一个很好的营销策划引导消费者,导致缺乏良好声誉和口碑。”汪华林说,在新余等地已经产生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冷饮企业,南昌应资源整合,扩大投入,形成规模,使南昌本土冰棒、冷饮的品质和声誉提升,并引导消费者信赖南昌本土的冷饮、冰棒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