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风潮正在催热跑步经济。2016年上半年,国内共举办马拉松赛事达132场,接近去年全年注册的134场赛事,参赛人数已经接近百万人。随之而来的是亿万跑步市场逐渐爆发。
在南昌,同样活跃着一群热爱跑步,并热衷在全国甚至在世界各地跑马拉松的爱好者。一些企业瞄准了这群跑步爱好者带来的商机,通过组织小型马拉松比赛开展营销。随着北京、厦门、长沙、武汉、哈尔滨等城市陆续组织了国际马拉松赛事,马拉松比赛显然成为了城市对外营销的好方式。随着首届南昌国际马拉松的即将到来,它的影响与效果同样令人期待。
晨报记者 邓芳
“跑马”人物
“老马”大路:
13年跑了34个马拉松
在南昌马拉松爱好者的圈子里,年过半百的大路绝对是个明星人物,大家都称他为“大路老师”,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马”(指资深马拉松爱好者)。
“从2003年参加第一届厦门国际马拉松开始,我已经跑了34个马拉松了。”大路报出的数字令记者大吃一惊,他倒是不以为然:“这里面有‘全马’也有‘半马’,中间有两年没有参加。”作为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项目,马拉松全程距离为42.195公里,关门时间在6小时以内,一般分全程马拉松(全马)、半程马拉松(半马)。有些地方会举行迷你马拉松(距离为5公里)。
跑得越多,用脚步丈量的城市也越多。大路告诉记者,仅去年1年,他就跑了9个马拉松。不仅参加了厦门、长沙、台北等地的马拉松,还特意参加了韩国首尔国际马拉松。
大路注意到,北上广等发达地区马拉松爱好者,20~40岁间的占比达70%以上,而南昌目前以40岁以上人群占据主力。“过去我的目标是跑100个马拉松,现在觉得带动1万人来跑马拉松这个目标更好。”他认为,跑步可以释放都市人身上的压力和情绪,养成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发烧友大熊:
从跑步减肥到享受“跑马”
早上5:30,当城市中的大部分人还在沉睡时,从事IT行业的南昌上班族大熊已经开始沿着街道慢跑,这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从2014年5月开始跑步减肥,到2015年2月参加人生中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他对跑步的热情早已从单纯的“为了减肥”发展为“享受健康”。
大熊告诉记者,原本自己的体重近190斤,通过坚持跑步降至了现在的140斤。去年1年,他参加了3个全马。如今,他每个月都要完成若干个半马。
去年参加新余环仙女湖国际马拉松赛的经历,令大熊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那趟马拉松跑的过程中非常惬意,仙女湖的美景引人入胜。但中途跑得仍旧比较吃力,是在大路老师的带动下才跑完了全程。最后,他创造了自己最好的成绩,以4小时30分钟完成了全程马拉松。
“跑马”条件
有个好身体、有时间
还要有点钱
参加马拉松需要什么条件吗?大路和大熊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有个好身体、有时间,还要有点钱。而由马拉松风潮催热的跑步经济,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
记者了解到,跑步装备是马拉松爱好者的必需品,但装备的完备程度视个人的情况而定,而装备也因档次不同,价格差异较大。日前,国际咨询机构尼尔森和中国田径协会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跑步人群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跑步者人均消费3601元购买跑步装备。
大熊告诉记者,跑步这两年运动手表就买了两款,价格在2000~3000元左右。而记者在天猫商城看到,销售前五的智能运动手环月销售量达到了1万件,价格在100~200元之间。
除了标配装备,参与外地的马拉松比赛更是花费不少,会产生报名费、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等各类费用。据统计,在上半年的百余场马拉松比赛中,普遍报名费用在100~200元之间,平均报名费为170元。
大路告诉记者,他1年花在跑马拉松上的费用在2万元左右。虽然每年去外地参加马拉松的次数不如大路,大熊在这方面1年的消费同样要达到2万元,而主要消费还是在去往比赛目的地的交通、住宿费上面。有些时候,他还会带着爱人和孩子一起前往比赛地。
“跑马”效应
本地企业举办马拉松赛事
营销效果更明显
目前国内举办的一些国际马拉松赛事,多则万人参加,少则千人参加。企业看中马拉松比赛辐射人群广、聚集人群多,所以通过赞助马拉松赛事来做营销活动,为企业品牌造势。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南昌本地一些企业也举办过多次小型的马拉松比赛,除了想以跑步建立企业文化外,更多算的是一笔经济账。
大路认为,企业举办马拉松活动形成了一种新的商业营销模式,营销效果比常规的营销模式更好。
“以运动这种形式来投资广告,公众的接受度更高,定位也更精准。”大路参加的众多马拉松比赛时注意到,各类品牌都在争相赞助马拉松赛事,这其中就包括了运动、汽车、手表行业的国际品牌等。
不过,也有参加过本地企业组织的马拉松比赛的爱好者告诉记者,本地企业单独组织的马拉松活动尚不完善,在线路规划、基础设施配套、志愿者服务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马拉松 旅游”
可提升城市形象
按照2016年上半年国内举办132场马拉松赛事的态势,全年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将比2015年翻一倍。当各地竞相举办马拉松赛事的时候,它们实际上在追求什么?有分析人士就指出,城市已视马拉松为营销形象的利器,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厦门市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至2014年间马拉松给厦门的企业带来的各项经营收入总计约为15.60亿元。仅2013年12月31日~2014年1月3日4天内,马拉松赛给厦门带来的各项经营收入达到2.61亿元。
作为资深马拉松爱好者,大路认为,举办马拉松比赛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一次相当好的宣传。“以一个1.5万人参赛的马拉松比赛为例,它的知晓度至少是以5倍的增长率在扩散,这是有钱买不来的效果。”大路说,他的“跑游”理念就是“马拉松 旅游”无缝对接,用脚步去丈量一个城市。“江西同样可以将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与马拉松结合起来。”
江西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国新同样认为,利用体育赛事营销城市形象、旅游文化是很经典的综合营销方式。近年来,全国多地通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探索出“旅游 体育”的模式,提高城市或景区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值得我省借鉴。
目前,我省举办过2015中国新余·环仙女湖国际马拉松、2016婺源县国际马拉松以及2015上饶市半程马拉松赛。今年11月,南昌首届国际马拉松比赛也将开跑,全马规模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