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逛街的南昌市民刘小姐猛然发现,每到一个购物中心都能看到不少“熊孩子”的聚集地,各种游乐设施摆进了商场里。购物中心这是瞄准了儿童的消费市场吗?
记者调查了解到,传统零售业转型,调整“卖什么”是普遍的方式,而增加儿童业态,成为实体店抵御电商冲击,提升人气的法宝。去年以来,儿童业态商业面积在南昌加速增长,但同时也有不少儿童业态品牌接二连三关店。过于“同质化”也造成市场饱和,想要盈利并不容易。
晨报记者 邓芳 文/图
发展:
有购物中心
将整层改为儿童商业
日前,中国资深商业地产全程服务商RET睿意德旗下公司中商数据对全国42个重点城市的监测数据显示,2011~2015年间,儿童业态商业总面积达到了916.1万平方米,五年间增长达到惊人的538.8%,购物中心的儿童业态占比也由5%上升至15%,2013年后加速尤为明显。
儿童业态在购物中心的占比变化在南昌也同样明显。
在红谷滩新区的一大型商业综合体内,原本以服装、时尚消费业态为主的楼层从去年起陆续完成了业态调整,整个三楼转型为“童趣乐园”,引进了20余家与儿童消费有关的各类商户。
记者在调查中细数,20余家商户包含了儿童教育、游乐设施、婴幼儿用品店等多个种类,比如一些品牌动漫、琴行、跆拳道、舞蹈室的连锁店都有一席之地。
在一家轨道赛车销售店,偌大的赛车轨道放置在中间的位置。工作人员介绍,该赛车品牌来自德国,消费者购买了店内的赛车可以获取几次免费玩赛车的机会,此后则需要自费购买。据了解,该品牌在南昌开设的4家店则全部位于购物中心内,带上赛车无论在哪家分店都可以玩。记者从货柜上看到,这种玩具赛车的价格在580~1680元不等。
购物中心的游乐场是孩子的乐园。在该购物中心内,一处包含了蹦床、沙池、智勇大冲关等5个区域的小型游乐园格外显眼。该游乐园的负责人表示,游乐园内的项目只要是身高1米35以下的小朋友都可以玩,家长可以陪同。而要进入玩耍则有会员制和单次购票两种方式。
尴尬:
人流量少、租金过高
不少儿童业态品牌关门
有业内人士这样算账:每年由于政策因素净增人口会在300万以上;按每个婴幼儿年均消费1.2万元来算,至少每年可带来超300亿元新消费,带动行业13%左右的增长空间。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也激发了购物中心在调整业态时,对儿童商业的期望。
时值下班时间,该购物中心的一家围棋教育品牌的店内摆放着整齐的桌椅,但并没有学生在上课。该店前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品牌在红谷滩有两家店,另外一家是沿街商铺。“开在购物中心主要是看中客流比较大,对自身品牌起到宣传作用。”该负责人称,购物中心开店的推广作用比较明显,但招生的情况与沿街商铺相当。
随后,记者看到,在一家游乐设施店内,各类游乐设施伴随着音乐发出七彩的光,店长坐在其中,却不见客人的身影。该店店长无奈地告诉记者,购物中心只有在节假日才有不错的人流,其余时候基本没有客人,机器也不可能不开,所以只能在这儿“空放”。
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在非节假日里的购物中心冷冷清清,儿童商业同样不能吸引客流。在儿童商业增长的同时,也有不少儿童业态品牌也在频繁地关店。在红谷滩另一大型综合体的附属商业街内,原本诸多儿童游乐项目均关门,仅剩下1家品牌早教机构。
该早教机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购物中心人流转化为进店消费有限,而过高的租金投入则成为了商家的负担,因此附近多家儿童游乐园关门反而改回了餐饮、服装等业态。
分析:
市场饱和甚至过度
收入结构单一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在儿童业态被热捧的发展大势下,亦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自2008年至今,多数游乐园的运营周期不足两年,尤其个体商户更是艰难生存。投资儿童主题乐园的回报周期为2.5年,而多数儿童主题乐园在漫长的发展周期中已经倒闭。
实际上,商场、购物中心对儿童业态招商的加速,促成了儿童业态市场的饱和甚至过度。记者在走访中就发现,多家购物中心配备儿童绳网探险设备、滑梯、海洋球等游乐设备,设施相似度极高。
采访中,多数家长向记者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游乐设备都相似,如果办了一家店的卡就不会去办第二家的卡;同样的儿童培训班也不会叠加参加,只会考虑哪家店更便捷。
RET睿意德行业研究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儿童主题乐园盈利,门票收入占到79%,餐饮和零售占到11%,品牌植入收入占到5%;而国外的儿童主题乐园盈利比例则是,门票收入为50%,广告、活动、衍生品、餐饮、零售收入占到25%,品牌植入的收入占25%。国内外两项数据对比显示,国外儿童业态比国内发展得更加多元化,门票销售是国内儿童主题乐园的主要收入渠道。
转型:
儿童业态
应该转向提供服务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表示,儿童业态发展势头强,但面临的挑战也会相应增加。同类型儿童业态在短时间中扩充,容易造成市场膨胀,儿童业态品牌增加稀释掉消费群,自然会造成客流分散。
本土一位零售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零售业经营日益遭受挑战,商场、购物中心均在调整“吃喝玩乐购”的比例,在购比例降低的同时,依靠增加体验型业态来引流,儿童业态互动型、亲子型门店客流不错,但购物中心的客流仅在节假日比较大,平日里的人流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郭增利则认为,消费者的选择在增加,品牌单纯依靠门票收入的压力不断增大。但儿童业态不应是简单的提取收益,而应转向服务,甚至可以免费开放。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儿童业态提高购物中心的人气,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