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蔡颖辉 近日,随着鄱阳湖枯水期的到来,南矶湿地保护区部分洲滩显露出来。记者从南矶湿地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水退后露出的湿地和沙洲将迎来候鸟迁徙的高峰期,大批候鸟将出现在南矶湿地,市民可前往南矶湿地在不惊扰候鸟的前提下观赏候鸟。
南矶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南山保护站站长万松贤介绍说:“苔草、薹草等湿生植物沐浴着阳光加速生长,为即将到来的越冬候鸟(雁类、鸭类)提供了觅食地和栖息地。而苦草等沉水植物也因为水位的降低变得更易于越冬候鸟(鹤类)取食。退水后的南矶湿地,拥有草洲、泥滩地、浅水区、深水区等多样化的环境类型,满足了不同种类候鸟的觅食需求和栖息需求。”
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的越冬期间,在保护区(南矶山片区)共记录到水鸟42种,比较常见的在20至30种左右,数量较多的约有20种。数量最多的是雁类(鸿雁、豆雁、白额雁、灰雁)、鸭类、小天鹅、鹬类(鹤鹬、黑尾塍鹬)。去年9月中下旬,苍鹭、鹬类等水鸟已经到达;国庆节期间,雁类、白琵鹭、灰鹤等相继到来,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禽直到11月才到来。他说:“今年候鸟达到的时间与去年大致相仿。9月中上旬时,鹬类、苍鹭等即已出现,9月下旬时已有渔民称在保护区北部靠近鄱阳湖主湖区的地域看到了大雁,而保护区工作人员直到10月10日才在南矶山片区有目击记录。同期还有灰鹤、普通鸬鹚等水鸟现身。”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候鸟栖息环境,南矶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已经开展了野外同步巡查工作,对辖区内湿地与湖池展开巡护,确保没有干扰、伤害候鸟的人工干扰。
据悉,为了更好地了解鄱阳湖区域的鸟类组成、探索鸟类迁徙规律、亚种分化等问题以及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鸟类资源,加强鸟类迁徙和种群特征研究能力,经向国家林业局鸟环中心及江西省林业厅申请,根据批复精神,南矶湿地保护区于近日开展2016年秋季鸟类环志工作。 环志工作主要地点在保护站附近的矶山次生林中,捕捉对象为过境迁徙的林鸟,根据张网数量、天气情况,预计环志300只左右,工作预计持续21天。
“南矶山次生林地理环境优越,成为鸟类天然的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对研究鸟类的分布、繁衍、迁徙以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都有着重要意义。”万松贤表示,经过林业厅审批捕捉环志鸟类的网具上都有醒目的提示标志,通过网具捕捉的林鸟将会在安装环志后立即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