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实名改编的网剧《法医秦明》让人们再次将视线聚焦法医这一特殊而神秘的群体,被称为“尸语者”的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从尸体上找寻一切答案?
陈海英是赣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一名法医,她的愿望是“为生者权,替死者言。”纤细的身材、齐耳的短发、专注的目光,很难想象到这样一名柔弱的女子,是一位能破译“死亡密码”,让死者开口“说话”的女法医。10多年来,虽然陈海英没有抓过犯罪嫌疑人,但却始终坚守在侦查破案的前沿,用智慧伸张正义。
网剧带热法医这特殊神秘群体
日前,正在热播的国内首部法医行业网剧《法医秦明》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话题,考究的人设和法医专业相关剧情,瞬间席卷各大网络社交平台。
陈海英是赣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的一名法医。“其实法医的工作就是通过医学解剖还原犯罪现场并最终破案,这工作必须异常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表演成分。”陈海英说。
“尸体上能找到证据,也能给出一切答案,物证不会说谎,关键看有没有能力让物证‘开口说话’。”如今已是赣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法医DNA室主任的陈海英告诉记者。
据介绍,2012年2月26日,信丰县嘉定镇发生一起凶杀案,技术人员除了发现绑捆死者双手和双脚的绳索外,未发现其他有价值的线索,技术人员连夜将捆绑的绳索送往技术室检验。陈海英很快就准确找出最佳提取痕检点,并在案发次日,在捆绑死者手脚绳索中,成功检验出了一名男性的DNA分型。
陈海英将所检出的男性DNA分型录入公安机关DNA数据库系统,经过比对,当即成功比中前科人员钟某。专案组民警据此很快在广东成功将钟某及同案犯刘某抓获。
“命案发生,用物证来锁定犯罪分子。”陈海英告诉记者,法医物证是一项要求高度准确的科学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
2015年8月5日,宁都县发生一起命案,4个村民在家中被人杀害,陈海英在对现场提取的数百份检材检验后,均未获得有价值的物证。但此时,她沉稳应对,经认真梳理大量现场物证,结合现场勘查人员反馈的信息,最终在一死者身上检出了同一男性的DNA分型。通过排查比对,警方在案发后5天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并抓获。
还原事实真相让死者开口“说话”
陈海英告诉记者,让死者“开口说话”,还原事件真相,揪出一个个犯罪嫌疑人,让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公正的判决,是她一直追求的目标。
2011年11月下旬,上犹县居民张某夫妇报警称:其女失踪多日,怀疑被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但未发现明显有价值的痕迹物证。陈海英被“点名”参加侦破这起案件后,赶赴失踪人员租住出租房内勘查,最终在卧室内一张书桌的边缘发现并提取到人的血迹。通过检测,该血迹正是张某女儿的。而专案组凭着这一重要证据,将多次传唤过的失踪人员丈夫卢某传唤到公安局,面对铁的证据,卢某如实交代了其因口角失手将妻子打伤后,用刀杀死并埋尸的作案经过。次年6月16日,警方找到了被掩埋的尸体。此时,尸体已经高度腐败,无法辨认出原型。陈海英忍着浓烈的尸臭味,将所送检的尸体骨骼和牙齿畸形检验,最终认定此尸体为张某之女。
10余年来未发生一起错检漏检事件
“我省DNA实验室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较薄弱,原先常规检材的提取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微量物证检材的检验。”2009年9月,陈海英毅然放下年幼的孩子去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进修。进修结束后,她克服DNA实验室条件简陋、设备陈旧,艰难地开展起脱落细胞这一微量疑难检材的DNA检验,在实践中摸索出硅珠提取法,填补了其实验室的一项空白,而借助该检验技术方法,破获了多起大要案。
“一根毛发、一滴血迹,都是揭开真相的重要细节;一处伤痕、一个手势,都是亡者留下的无声‘告白’。”陈海英称,她的工作就是破解“尸语”,用证据替死者“说话”。而10多年来,陈海英出现场300余次,参与解剖尸体80余具,受理物证检验案件7000余起,检验物证检材1.2万余份,出具物证检验报告3300余份,所做的鉴定全部被法庭采纳,没有发生一起错检漏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