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水净、空气甜美的美丽生态,是江西加快绿色发展的深厚的物质基础。记者 杨继红摄
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人文璀璨、墨韵绵延的江西,她的美,从古至今从未褪色。
从建设美丽江西到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厚植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做活山水文章,打响“绿色生态”品牌,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江西的步伐愈发坚定。
时间标注着进步的刻度。站在前后两个五年的交汇点,蓦然回首,我们发现,天蓝、地绿、水净、空气甜美的美丽生态是江西永恒的宝贵资源和最大财富,是江西加快绿色发展的深厚的物质基础。
五年来,江西的天更蓝了。在江西,抬头常有一抹蓝色。“江西蓝”已经成为江西的一张彩色名片,为美丽中国增光添彩。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江西全部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1%,江西环境综合质量达到了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五年来,江西的地更绿了。一个个景色秀丽、天清气朗的“绿色肺城”呼之欲出,一处处满目葱茏、宁静悠远的田园风光醉倒游人。我省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启动了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连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并向64%迈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五年来,江西的水更清了。从呵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到全省境内河流湖泊全部实施“河长制”,江西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效果,构建的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系统,在全国已实施“河长制”省市中,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体系最完备,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82.4%。
江西,以其美丽的身姿吸引着更多人的向往。在庐山、三清山、龙虎山,国内外游客如织,驻足欣赏;人们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品味“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宜春温汤镇里,许多外地人来此养老,以上海人最多,吴侬软语,舒适闲趣。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为3.85亿人次,增长23%,年均增幅是“十二五”预期目标的1.3倍;旅游总收入3630亿元,增长37%,年均增幅是“十二五”预期目标的1.8倍。
成绩来之不易,成果鼓舞人心。漂亮身姿的背后,是江西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崛起发展之路的韧劲,是创新体制机制,为美丽中国建设作贡献的不懈追求。
一方面,强化底线思维,严守生态红线。出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启动“六大体系”“十大工程”共60个项目包建设;新修订的《江西省水资源条例》以“三条红线”“四项制度”为主线,构建江西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将8公顷以上城区湿地纳入省重要湿地管理,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一项项条例法规,如同高压线保护着江西的漂亮身姿。
另一方面,大力补偿,创新机制。10月19日,赣粤两省正式签署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共护东江“生命之水”,标志着我国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取得重大进展。东江源的生态保护,凝聚着江西人民长久的付出与坚持。仅“十二五”以来,寻乌、安远、定南三县关闭矿山开采、有色冶炼等污染企业202家,拒绝750多个外来项目。目前,东江平均三级以上水质达88%,有力保障了下游地区饮水安全。同时,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覆盖全部100个县(市、区),首期筹集补偿资金20.91亿元,成为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资金筹集力度最大的省份。
秀出西江一品红,迎来诗国郁葱葱。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对绿色生态高度重视,认识越来越清晰;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生态文明试验区,再到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赣鄱儿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勇气更足,行动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