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畅谈南昌发展之路
“省会兴则全省兴,省会强则全省强。”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当天下午,鹿心社同志来到他所在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南昌代表团参加讨论。他在会上强调,南昌市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省党代会的部署要求,切实担当首位使命,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做强省会城市,努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新征程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鹿心社的一番讲话在与会代表中产生强烈反响,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昨天,记者分头采访了部分与会代表和专家学者,他们对鹿心社同志的讲话进行了深入解读。
鹿心社指出,要坚持高点定位,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龙头作用。提高发展站位,把南昌的发展放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格局中去谋划,立足大南昌,融入长江经济带,对接长珠闽。突出龙头带动,把南昌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昌九、昌抚一体化统筹协调起来,推动南昌大都市区加快建设。加强区域协作,把南昌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坚持高点定位:提升经济总量,加强辐射带动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吴志军
“在对接国家战略方面,南昌具有先天优势和条件。”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吴志军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中,武汉、长沙、南昌形成一个中三角,中三角地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最有竞争活力的区域,南昌要把经济总量做大,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南昌要积极发挥在全省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优势。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中,南昌有大量企业具备走出去的动力和活力,比如汽车、机电设备和基本建设投资等领域。在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号召中,在走出去、对外投资方面,南昌的企业有能力走在全省前列。
吴志军认为,推动昌九一体化大有裨益,九江地区有152公里长江岸线,南昌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与九江进行联合打造,将形成一个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经济发展区域,对于振兴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南昌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经济总量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龙头企业还不够突出,辐射带动力和在全省的首位度还不够高。在下一个五年发展中,提升经济总量、提升龙头企业发展水平、提升在全省的经济首位度、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是南昌今后经济工作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鹿心社指出,要挺起经济脊梁,在建设率先发展的战略高地中发挥核心作用。瞄准“率先发展”的目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做大总量,提升在全省的首位度。加快转型升级,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贡献率。全力参与支持赣江新区建设,带动昌九发展,带动全省发展。
挺起经济脊梁:南昌兴盛的焦点在于产业是否兴盛
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 柳华
“省会兴则全省兴。南昌兴盛的焦点在于产业是否兴盛。”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说,“十二五”以来,南昌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有了第一个千亿产业,国家级开发区全部成为千亿产业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在经济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产业不仅承接了国际和沿海梯度转移而且承接直接转移的能力和势头明显增强,新经济、新服务、新业态发展步入快车道。
南昌要挺起经济脊梁,在建设率先发展的战略高地中发挥核心作用。柳华认为,这表明了省委在经济发展上对南昌的三个重要期待。
一是树立率先发展的目标。南昌率先发展靠什么?靠抢抓机遇的能力水平,靠“五化”同步的奋进作为,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
二是突出经济建设的地位。没有经济的赶超就没有南昌的未来和前途。南昌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一切工作都要扪心自问,是不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是不是为了经济发展?是不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能众志成城,挺起经济的脊梁。
三是坚持带动全省发展。南昌发展必须放大格局,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做到地位定型、作用定型、功能定型、产业定型、品牌定型、认同定型,做到融合周边、引领一核、带动全省、影响中部。这样才能不辜负全省人民对省会的厚望,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南昌的重托。
“坚持加快产业发展不动摇,坚持挺起脊梁不动摇,是可预见的未来中南昌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咬定目标,恪守规划,坚持标准,守住底线。”柳华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保持9%-10%的经济增长中高速度,牢牢把握住投入强度不减、内容不浮、方向不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内生活力,特别要全面有效落实120条帮扶企业措施,高层推动、务实高效解决企业发展的种种障碍,全面创造符合开放型经济体制要求的营商环境,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鹿心社指出,要深化改革创新,在加快推进发展动能转换中发挥引领作用。把改革创新贯穿发展各领域,为全省提供更多“先行先试”经验。在深化改革攻坚、强化创新驱动、全面扩大开放上持续发力,切实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开放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深化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发展各领域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 麻智辉
“鹿心社同志的讲话中提到深化改革创新,结合南昌‘先行先试’,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南昌市深化改革、服务大局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盼。”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说,南昌市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发展各领域,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全省提供更多“先行先试”经验。
麻智辉说,要创造性地把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与南昌市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让南昌的区位、人口、农业、文化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得到更好发挥,在深化改革攻坚、强化创新驱动、全面扩大开放上持续发力,推动改革向深层次、系统化展开。切实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促进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产业升级与需求升级协同推进,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赣江新区的布局,将成为南昌乃至江西未来经济建设新的主战场、产业升级的引爆点。麻智辉提出,南昌市要以打造赣江新区为契机,把“先行先试”付诸实践,就要把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赋予赣江新区在体制创新、资源整合、要素配置、产业集聚、开放合作等诸多方面的先行试验和改革创新权力用足、用活、用好,在推进人地挂钩、建立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等关键环节上积极探索,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大胆突破,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鹿心社指出,要注重改善民生,在增进人民福祉中发挥示范作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脱贫。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和“智慧南昌”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宜居宜业现代都市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注重改善民生: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南昌市社会科学院社会所副所长 戴庆锋
“南昌所取得的民生事业进步,来源于南昌人民和政府共同的努力。”南昌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戴庆锋说,一直以来,南昌市从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社会治理、教育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层面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并用一系列发展大数据证明了南昌市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真正担负起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示范作用。
在过去的2015年,南昌市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城镇居民就业、省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位居第一。戴庆锋说:“一系列大数据的背后,是南昌近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今后南昌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
戴庆锋说,今后,南昌的民生事业建设还将继续“发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施上,南昌市率先在全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把攻坚扶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确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脱贫;要在城乡居民收入的提升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把美丽、宜居城市作为建设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用生态文明建设来增强民众的生态福祉;在社会治理层面,要继续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用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策略促进社会和谐,提升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
鹿心社指出,要全面从严治党,在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中发挥表率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八一精神,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引导广大干部奋发有为、敢于担当。认真落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全面从严治党:百折不挠推进作风建设
南昌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法学博士 刘为勇
“在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南昌作为省会城市,有着与生俱来的表率作用,南昌的从严治党必须走在全省的前面,这和南昌省会城市的地位密切相关。”南昌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为勇说,我省对南昌的发展,在经济、定位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单纯是经济社会自身的问题,更需要广大的南昌党员干部投身其中。这样一个伟大征程,离不开党员干部的作用,南昌的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地发挥带头作用,消除不良作风,实现全面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不仅关系到了党建作风,更关系到了南昌的发展,对南昌的发展有着带动的作用。”刘为勇说,南昌应当进一步推动从严治党落实,作出自己应有的担当,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江西贡献出我们南昌的一份力量。
要大力弘扬八一精神,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刘为勇认为,八一精神与作风建设是紧密联系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八一精神的根本落地,就是先辈为了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作出的奋斗,作风建设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与否。加强作风建设,实现为民奋斗的崇高的目标,与这些精神是一致的。南昌的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信心做好作风建设,在作风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发挥百折不挠的精神,把作风建设深入推进。(记者 高小茜 蒋雅楠 吴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