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委书记罗光荣接受记者采访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 “全国网络媒体宜春昌铜四县行”20日上午在江西省铜鼓县启动。19日上午,铜鼓县委书记罗光荣围绕“打造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桥头堡”等话题,接受了记者专访。罗光荣表示,未来几年,铜鼓县发展的核心思路是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围绕旅游来做、来提升,通过旅游、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四升级”来打造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的“桥头堡”,探索一条美丽中国的“铜鼓路子”。
净山、净水、净空气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铜鼓是赣西门户,依湘傍鄂,面积1552平方公里,辖6镇3乡4个国有林场,总人口14万。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名“铜鼓”。铜鼓还被称为红色之城、生态之都、区域之心、客家之乡。
罗光荣说,自从江西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建设以来,铜鼓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主要做到了“四个进一步”:生态理念进一步强化,通过责任的落实来强化生态理念,确保生态理念入脑入心。保护举措进一步落地。做到了“净山”、“净水”和“净空气”。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将培育生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整县推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发展定位。“三金”文化进一步弘扬,以昌铜高速公路为纽带,初步架起了湘鄂赣区域合作的金桥。充分借助电视、网络媒体等平台,进一步唱响了“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美誉。充分依托铜鼓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特种养殖、竹精深加工等产业让生态“金山”变成富民“金山”,助推百姓收入逐年提高。
打造全国首个整县推进有机农业县
铜鼓还提出打造全国首个整县推进有机农业县,罗光荣表示,铜鼓县主要有“四大优势”,即“四个好”:区位条件好,铜鼓地处江西五大河流——修河的源头,水不受外界污染,而且境内工业企业少,环境污染少;生产习惯好,到目前,大多数铜鼓农民主要还是以传统方式耕作,对农作物使用化肥、农药的用量比较小,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20%左右;自然条件好,铜鼓森林覆盖率高达87.4%,境内生物具有多样性;工作基础好,在体制机制方面,铜鼓县成立了正科级单位——有机办,主动适应“互联网﹢”的形势发展,将电子商务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带动铜鼓有机农产品销售额呈倍数增长。
罗光荣说,正因为有上面四大优势,坚定了抓整县推进有机农业的信心。下一步,铜鼓县将围绕规划的60万亩有机基地,重点发展有机水稻、有机蔬菜和有机茶叶。到2020年,力争全县90%以上土地完成有机转换,有机农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通过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培育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真正把铜鼓有机品牌做出名气。
打造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桥头堡”
罗光荣表示,未来几年,我们的核心思路就是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围绕旅游来做、来提升,通过旅游、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四升级”来打造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的“桥头堡”,探索一条美丽中国的“铜鼓路子”。
刚刚闭幕的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江西省委书记鹿心社就如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各地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当好生态文明建设领跑者,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
在罗光荣看来,贯彻落实好这次省党代会精神,特别是鹿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每个地方都要立足实际,从自己的优势出发,找准定位,找对出路,创出特色。对于铜鼓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
铜鼓县拥有“国家生态县”、“全域旅游示范县”等5块“金字招牌”,据了解,“国家生态县”目前江西省只有7个,全域旅游示范县全省有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有17个,“中国长寿之乡”全省只有5个,“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目前就2个,同时拥有这五张国家级名片,对铜鼓来说应该是很难得的财富,应该利用好、发挥好。
把旅游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罗光荣说,正因为铜鼓拥有这些难能可贵的生态品牌,在打造美丽中国“铜鼓样板”上,就更应该有底气,有担当,有作为。未来几年,铜鼓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大变样、五年实现赶超”的总体要求,把旅游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工业、农业、城市建设都围绕旅游来做、来发展、来提升。用3年时间来打基础,把产业总量做大;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用8年左右的时间,把旅游产业打造为核心产业,实现三大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真真正正把铜鼓打造成为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桥头堡”。
罗光荣表示,铜鼓将抓好“四升级”,以旅游新业态来助推旅游服务业升级,以生态化的理念来助推工业升级,以整县推进有机农业来助推农业升级,以县城整体改造提升来助推城市建设升级。“我相信,只要这‘四升级’能落地生根、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好路子。”罗光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