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企业强,则产业强,经济强。在此次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振兴实体经济”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作为我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江西实体经济难在哪?该如何解困?
“软硬兼施”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为了明年初启动的扩产项目,玉山县速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殷胜最近奔走多家银行,却一无所获。“银行因为我们目前企业小而不放贷。如果规模跟不上,又哪来的产值?” 徐殷胜无奈道。
实体经济难在哪?缺钱,是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徐殷胜遭遇的尴尬,很多企业家都感同身受。
“金融本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液,现在大量资金流向了房地产业。”玉山县委书记胡剑飞说,目前当地信贷资金流向制造业的占比非常小,其他地方情况也大同小异,这使实体经济患上了“金融贫血症”。
记者注意到,在我省开出的振兴实体经济“药方”中,破解长期存在的金融“脱实向虚”是一剂良药:要加强金融创新,运用好千亿元级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撬动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西省分行行长郑丽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成重要命题。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金融“血液”的滋养,实体经济就会了无生机。只有金融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破解融资难、融资贵,是我省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举措之一。针对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今年我省通过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综合下降0.3元;深化以“放管服”为重点的政府改革,用制度管住“政府的手”,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明年还要强化“放水养鱼”意识,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有效降低企业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此次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了振兴实体经济的“硬手段”: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推动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更多用于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有色、石化、建材、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个性化方向转变,实现传统经济“二次创业”,让老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混合动能提升“江西制造”竞争力
不久前,九江石化与华为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十三五”期间,将把华为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到生产运营全过程,打造智能工厂的升级版。
这家在全国石化行业第一个吃螃蟹建设智能工厂的传统炼油企业,也率先从智能工厂中尝到了甜头。智能工厂的装置数字化、数据标准化、感知实时化等特点,大大优化生产方案、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九江石化副总经理谢道雄说,今年前8个月,公司实现利润13.6亿元,其中有近3亿元的利润,是通过智能化实现的。
培育新经济发展新产业,决不能忽视传统产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新经济,既是新动能的支撑,也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利器,把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强劲的混合动能。
上饶市市长颜赣辉说,上饶正全力打造大数据产业,目前产业集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作为基础战略资源,不仅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发动机,也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传统产业、传统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推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
澎湃的混合动能如何形成?在此次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我省提出了明确的路径: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有色、石化、建材、钢铁、纺织、食品等行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入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创造,着力改善产品结构、优化工艺流程、提高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动能与新动能同频共振、协同发力。
与此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江西制造”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打造更多江西品牌;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强企业,优产业,一系列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硬环境举措的落地,促使江西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当前,我省正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力发展新经济。但传统经济仍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快发展新经济,决不能抛弃传统经济、放弃传统功能,而是要用“互联网+”、工业4.0、跨界融合等新经济思维来全面改造提升传统经济,用混合动能驱动江西实体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