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翔 本报记者 练 炼
工业兴则共青兴,工业强则共青强。相比周边县(市、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实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多的共青城市,正赶上赣江新区建设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战略机遇,该如何破局突围、谋划好产业,从而不断加快产业发展升级?请看他们的妙招。
创新招商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近年来,共青城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服务等四大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用好中国青年企业家发展峰会和中国青年APP大赛等平台,并运用资本聚集项目,引进一批关联企业、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壮大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壮链,逐渐显现出产业的集聚效应。
据该市商务局数据显示,去年1至10月,该市引进项目481个。其中,实体项目25个,合同资金74.7亿元;私募基金项目436个,注册资本280亿元;电子商务项目20个。同时,各主导产业相关项目亦呈现集聚之势,截至目前,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50多家企业,形成了手机、空调、触摸屏等30多个产品系列;纺织服装产业聚集了330多家企业,拥有“鸭鸭”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纺院共青分院等4个科研检测平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了共晶光伏、挪宝地源热泵空调、石墨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现代服务业方面,电子商务、私募产业等新兴业态正茁壮成长,特别是私募基金创新园区已聚集1100家基金,影响社会资本超3000亿元,带动了一批优质项目落地。
优化服务 让项目“落地”又“生根”
共青城市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为载体,不断优化环境,切实营造良好的安商、扶商、富商环境。
“对114家企业,建立了由30多名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点,责任单位靠前服务,全程负责政策宣讲、问题摸底、限时解困的‘一条龙’式行动机制。同时还将省市相关政策细化并分解到各具体责任单位。”该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四套班子领导率责任单位帮扶组进园入企,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政策、用好政策,提高了投资者、企业家对政策的知晓度,有效促进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红利。目前,已向企业发放省、九江市及该市惠企政策汇编、光盘200多套及调查意见表114份,收集企业困难和意见建议190多条。
近年来,该市坚持对园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倾力帮扶企业解决生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各相关部门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搭建了企业服务体系、稳定了帮扶工作队伍,在全市营造了服务项目的良好氛围,让企业更安心生产。
此外,共青城市严格落实“三单一网”,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着力打造“服务优、成本低、效率高”的发展环境,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