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由江西省考古学会主办的2016江西考古成果汇报会在南昌举行。去年江西考古最重要的信息由这里对外发布。记者了解到,在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中,失传1800年《论语》的《齐论》版本重见天日,中国最早松烟墨实物也已确认,同时还发现一枚错版五铢钱。
“2016年针对海昏侯墓主要工作还是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考古发掘主要涉及主墓,也就是海昏侯刘贺墓椁室的拆解和墓地的解剖和墓道的发掘,主要目的是了解墓始建的时候的形态。所有出土的文物在实验室考古用房中进行文物保护。”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表示。
目前主要的发掘考古成果之一,就有对中国传统青铜铸造工艺的深入了解。据介绍,墓室发掘出的青铜器和中国传统青铜制造工艺是相符的。其中博山炉是采用失蜡法,而其它编钟等大量青铜器采取合范(范铸)法。
在对漆木器的保护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竹书《论语·知道》篇。专家称,《论语》中发现《知道》篇,很可能属于失传1800年的《论语》的《齐论》版本,如果完全释读出来,在整个学术界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同时发现的还有中国保存最早的一部棋谱,以及在椁室西室娱乐用具库中的一把七弦琴。
同时出土的还有具有屏风作用的孔子穿衣镜。这是最早的孔子画像和记载有孔子及弟子的生平事迹的文物,有文字2000余个。这将为研究孔子的实际形象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从侧面印证了西汉时期统治阶层独尊儒术的景象。
对于椁木上的文字,经初步破解得知上书“三尺九”等术语属于原木的直径,这和已出土的相关汉简指出的以圆裁方,斜七方五及刘徽的《九章算术》相对应。“根据这个研究成果得知,金饼上的刻画符号有可能属于当时计量的符号。”
记者了解到,海昏侯墓出土的还有疑似虫草物质,并从漆盒中发现了木梳。此外,还有一块松烟墨残留物质。“在中国历史上,松烟墨出现以前的墨比较干涩,与水的相容性差。而松烟墨着色力强,入水易化。松烟墨的出现是中国制墨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从此,人们告别了使用天然墨的时代,为日后制墨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考古专家透露,海昏侯墓出土的松烟墨为研究确定的最早松烟墨实物。
值得一提的是,椁室出土的200万枚五铢钱,目前已经清理出10万枚左右,其中发现一枚错版五铢钱,其中铢字方向印倒了。
下一步,考古人员还将把工作重点放在竹简的清理和保护上,对竹简清洗后进行二次扫描,再由专家对竹简文字进行识读。
“考古发掘不能推翻历史,但历史记载有可能对某些问题有所放大,但是通过考古发掘可以看到文史记载以外,另一面的海昏侯生平。”杨军表示。
在2016年江西考古工作中,九江荞麦岭遗址、景德镇御窑遗址、赣州七里镇窑址、景德镇湖田窑址、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的考古发掘也是亮点。
荞麦岭遗址是目前江西地区发现保存较好的二里头晚期至二里岗期的古文化遗址,对于认识江西地区夏商文化全貌有重要作用。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是我国南方地区迄今所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等级宫观,是我国道教祖庭基址。(首席记者 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