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呼唤更多“支月英”
□客家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刘滨
图片来自网络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支月英获得“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殊荣,是对她36年如一日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再到“支奶奶”,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这种无私奉献的情怀和坚韧不拔的定力最好的肯定和褒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然而,一方面由于农村一般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生活单调乏味,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因为待遇过低,微薄的收入跟艰辛的付出很难成正比,乡村教师往往面临着“招不来、留不住”的难题。要发展和改变乡村教育,很需要更多的“支月英”式的乐于扎根山区,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的教师。
发展和改变乡村教育需要我们的教师像支月英一样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是什么力量让她在小山村坚守36年呢?乃至今天学校里只剩下她一个教师,仍心系着山里的孩子呢?是奉献的力量!如果说老师无私奉献很珍贵,那在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深山里的泥洋小学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无私奉献就更为珍贵。支月英不为名、不为利,舍小家为了乡村教育和乡村孩子,她用无私奉献的精神浇灌了一代又一代的乡村花朵,点燃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和梦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我们每位乡村教师都能像支月英一样无私奉献,那么乡村教育“招不来、留不住”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发展和改变乡村教育需要我们的教师像支月英一样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定力。著名作家袁鹰的《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坚定毅力。支月英老师也像白杨一样有着坚韧不拔的定力。正如感动中国组委会给支月英颁奖时说的一样——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有志者事竟成,今天我们要干好任何工作、战胜任何困难不也是需要这种坚韧不拔的实干定力吗?
发展和改变乡村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支月英站上领奖台,接受全社会向她投去的尊敬的目光,是当之无愧的。然而除了在精神层面宣传他们、褒奖他们,更加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尤其是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出台更多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稳定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村教师排忧解难,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全社会对他们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让教师队伍中的实干者得实惠、吃苦者吃香,坚定他们奉献农村三尺讲台的信心、决心和恒心。如此,乡村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乡村孩子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灿烂!